密乘佛學會

“慶祝談錫永上師82度華誕-五友畫展”開幕

 

「慶祝談錫永82華誕 – 五友畫展」於2016年 521日在加拿大安省中國美術會開幕。

著名佛學家談錫永上師,為隔山派及嶺南派的第三代傳人,其畫作得到國內外畫評家讚賞推崇。
談上師是安省中國美術會永遠會監,於是,乘著談上師82歲生辰,該會特別邀請了談老及其四位畫壇老友,展畫賀壽。他們是江浙畫家馬鵬,香港老畫家麥正,熟習各種門派的陳秋言,以及善寫潑墨走獸的盧永照。

exhibit 1

開幕當日,冠蓋雲集,談老的各地弟子、畫友、朋友、老讀者、傳媒都來了許多,熱鬧溫馨,紛紛細賞作品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7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五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前已說十七種,今則說交絡修的第三組。即以禪那為首的第十八種至二十四種。
雖說以禪那為首,但亦不是唯修禪那,只是先主修禪那,然後再及其餘兩種觀行,而觀修禪那時,實亦包括餘兩種觀行。前已說及,禪那的觀修,實有禪那的奢摩他、禪那的三摩缽提、禪那的禪那三種。

現在即說此七種修習方便。

第十八種,先修禪那,後修奢摩他。
行者先修禪那,即是由寂滅而斷煩惱。所謂斷煩惱,前已說及,即是斷盡一切戲論、分別,不落一切法的名言概念而住,是即成寂滅,於寂滅中煩惱自然不起。於此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6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四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前已說十種,今則說交絡修的第二組。即以三摩缽提為首的第十一種至第十七種。
前已說先修奢摩他時非唯修奢摩他,只是主修奢摩他而得靜慧果,今說先修三摩缽提,當然亦非唯修三摩缽提而不及其餘,只是主修三摩缽提得離幻果。

第十一種,先修三摩缽提,後修奢摩他。
行者因修三摩缽提而得見一切法如幻,由是離幻,則能依如幻作事業(前已說,如觀修息增懷誅四種事業),於是後修奢摩他而入靜觀,由靜入清淨覺心,便是這種菩薩行。

閱讀全文

五友畫展 – 慶祝談錫永上師八十二度華誕

由安省中國美術會邀請,「五友畫展 – 慶祝談錫永上師八十二度華誕」將於2016年5月21日(星期六)到26日(星期四),每天中午12:00到下午5:00,在安省中國美術會展覧廳舉行,展出5位名家國畫作品,歡迎參觀。

開幕剪綵:5月21日(星期六)下午2:00。

地點:3838 Midland Ave. #102, Toronto, Ont. Canada M1V  5K5 (即士嘉堡Steeles Ave. 以南)。

聯係:416-586-9837:ocaa@ocaa.info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十一) : 美德不等於修持

– 談錫永

如果我們將 “自我” 僅看成是一種功能的發揮﹐而不執著於一個 “自我” 的存在﹐那麼﹐我們就可以生活得很瀟灑﹐而且生活得積極﹐因為有生活的目標﹐而不會斤斤計較日常生活中的雞蟲得失。

有些人將雞蟲得失看得很緊張﹐聽見半句壞話都會跳起來﹐那便是將自我看成很重要﹐這個自我只能受抬捧﹐不能受詆毀。若然明白﹐“自我” 只是社會功能的一部份﹐一部機器運作﹐齒輪都要互相摩擦﹐更何況是社會功能的大運作﹐能這樣想﹐自然便心安理得﹐不必理會是非﹐盡其在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5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三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已說三種單修,其餘有二十一種修習,前代稱之為交絡修,這又可以分為三組,以奢摩他為首者七種,以修靜為主;以三摩缽提為首者七種,以修幻為主;以禪那為首者又七種,不住靜幻,以修覺為主。
今先說奢摩他為首,即第四種至第十種。此須注意,所謂先修奢摩他,並非說入道後唯修奢摩他,毫不修習三摩缽地與禪那,因為於奢摩他道中,實亦有三摩缽地與 禪那的因素,所以說先修奢摩他,實在是以修奢摩他為主,並以觀修奢摩他而起覺得果。例如修奢摩他得靜慧果。(若主修三摩缽提,則得離幻果;若主修禪那,則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4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二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他稱之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依修習方便觀修可得「清淨」,一切修習方便總名之為「定」,其修習法便可稱為「定輪」,因為修這些定都可視為依壇輪而觀修。
這些定輪,依禪宗及華嚴宗的分類,可分為三類。一、單修(共三種);二、交絡修(共二十一種);三、齊修(一種)。現在先說單修三種。

第一種,單修奢摩他。行者唯止於靜境,於是妄念澄息,逐漸離戲論入無分別,至究竟時即能永斷煩惱,如是不起於座,便入湼槃。修習的方便在於唯止於靜境,那即是說一切名言、概念、二取、戲論都不落,這即是由入無分別而得成就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3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一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三種觀行可開展為二十五種修習方便。經文言:「一切如來圓覺清淨,本無修習及修習者;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,依於未覺幻力修習,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

這句經文很重要,釋迦說的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 本質其實都是如幻,於如幻境中修如幻,由是得除如幻,那便是釋迦的密意。所以經文說這些修習方便,都是「依於未覺幻力修習」,是即為行人的心理狀態,這狀 態可分為二:一是「未覺」,是即尚未得圓覺,這是當然的事;一是「幻力」,是即由幻修幻的修習力。正因為是由幻修幻,所以一切修習方便當然如幻。這是修習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2 : 辯音問依三種觀行有多少種修習

– 談錫永

第八位問佛的菩薩是辯音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七位。

上來答威德自在菩薩問,現證圓覺有多少種觀修方便,佛答有奢摩他、三摩缽提、禪那三種。現在辯音即承上來所答,問佛,依此三種觀行,可以建立多少種修習方便。

為甚麼有這個問題呢?這有兩種原因。

第一個原因,是因為行者凡作觀修、觀行,必須交替,最明顯的是二地至十地,這八個地位上的菩薩,根本沒有新的觀修方便,只是依前所作的觀修反覆交替修習,如是即能由二地次第超至十地。這在《解深密經》便稱之為「事邊際所緣境事」。在十地時,亦只是反覆修習,當去除兩種愚、一種粗重後,便能入無學道的如來因地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十) : 閱讀佛典的態度

– 談錫永

要用甚麼態度來閱讀佛經?提出這個問題似乎多餘,自然是應該用虔誠信仰的態度來閱讀。在原則上,這個答案不錯,但我敢打賭,釋迦牟尼一定不會讚成沒有原則的虔誠信仰。所以他說:如果認為我有說過一個字的法,那就是謗佛。為甚麼呢?因為他其實說的只是密意,密意只能領會,不落思議(不在我們的思維範圍,也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),所以他說過這麼多年的法,其實沒有一個字,可以給人執着來看成是佛意。所以他說,沒有說個一個字的法,那就是教人連他說的一個字都不可執着。因此對佛所說虔誠信仰,只能對他的密意虔信,不是對他的言說虔信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1 : 釋迦說三種觀行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威德自在菩薩所問,說有三種方便觀行,不過其實一切修行實無有二,因為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。」這句經文所說,便正是如來藏的義理。經文說如來與一切法都由無上妙覺所生,此妙覺遍諸十方。這便即是如來藏為佛內自證智的意思,因為妙覺所覺的境界,便正是佛內 自證智的境界,所以便可以說,如來由此妙覺生起;此智境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,因此亦可以說,一切世間由此妙覺生起,由是即知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。

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九) : 談談信仰佛教的態度

–  談錫永

我在佛教界中朋友很少,一直以來只認識一些學者,沒有甚麼宗教界的朋友,原因就是我對信仰佛教的態度很執着。到底為甚麼要信仰佛,要聽從他的教導?不把這問題回答清楚,那便只是盲目的信仰。宗教家通常不管這些,有人來信佛,他們要來就來,何必理他們的態度呢。這其實是不負責任。

我現在也做一些弟子的上師,早些年還好,因為那時只教授一般的佛學,次第不高的觀修,所以可以隨緣,但在那時,我已經向弟子鄭重聲明,在我這裏,不要希望得到加持與感應,不要希望得到福報,更不要希望在我這裏學到一大堆事相。我聽過一個密宗弟子對我炫耀,他跟上師學過三四年,現在已經學懂七十多個手印,懂唸五六十條咒語,我當時只笑了笑,對他說,你懂的東西比我還多。他問,你懂多少個手印,多少條咒語?我回答,一個手印,一條咒語。答完之後,我轉身便走。回頭望一望,只見他滿面懷疑的面色,我希望他懂得我的意思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0 : 威德自在問觀行方便

– 談錫永

第七位問佛的菩薩是威德自在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六位。

前面清淨慧菩薩已問到觀修漸次方便,這便接觸到觀修這個主題,因此接下來威德自在菩薩便直接問到觀修、觀行。菩薩若欲入圓覺,要依甚麼方便來達到修行的目的。在這裏,威德自在說了一個譬喻──

世尊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,隨方來者非止一路;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,非一方便。

這個譬喻,等於現在的人說「條條大道通羅馬」,每一條路都是通向羅馬的方便,那麼如何去認識這些路,又如何在路上通行,那便是威德自在之所問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9 : 釋迦說修證漸次差別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修證漸次差別分為四位──

先說初位。凡夫無始以來由妄想我及我愛,於是起憎愛與五欲。由聞正知見即能開悟,不以妄念起滅為我,知道妄念只是心性的勞慮。若能斷除勞慮,便「得法界淨」,這在甯瑪派便稱為「心性休息」。倘若到此為止,更不求上進,那便是將「淨解」成為「自障礙」,此即只落於心性休息的境界,未能心入圓覺,所以說 「故於圓覺而不自在」。佛名此為「凡夫隨順覺性」。

再說次位。由凡夫位進修,便知道所得的「淨解」是「自障礙」,於是便由觀修而解礙,可是,見解所生的障礙雖然已經除去,卻住入「見覺」之中。所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8 : 清淨慧問修證分位

– 談錫永

第六位問佛的菩薩是清淨慧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五位。

前文佛答彌勒,說眾生有五種姓,然而教化眾生則只有一種方便,所以便引發到清淨慧的問題,眾生從凡至聖,所證的覺性有甚麼分位的差別。因為種姓不同,所得的分位亦應有不同,否則菩薩、二乘、眾生便沒有聖凡的分別。Buddha 5

佛答清淨慧,首先指出,他問的問題,其實是問現證圓覺的漸次差別,因為圓覺唯一,所以修證果亦唯一,並非凡夫所證與聖者所證有所不同。現在問的分位差別,並不是證果的差別,只應該是觀修的漸次差別。閱讀全文

談錫永上師的如來藏學說

原文收入《大喜樂與大圓滿 – 慶祝談錫永先生八十華誕漢藏佛學研究論集》

– 邵頌雄

前言

談錫永上師於近二十年出版的佛學叢書,皆以如來藏(tathāgatagarbha)思想為主軸,判定此為佛家的究竟見,並由此輻射出大小諸乘的次第宗見,成一輻輪。如是以如來藏統攝印度小乘《增支部》(Aguttaranikāya)的「心極光淨」說、大乘中觀(Madhyamaka)的空性見、瑜伽行派(Yogācāra)的觀修次第,並由此旁及漢土所傳《大乘起信論》的「一心二門」、藏傳中觀宗對「自空」(rang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