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言系列

20160621

10. 大圓滿直指教授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6/06/17

本書收入蓮花生大士《大圓滿直指教授》及談錫永上師《心經頌釋》兩篇,由談上師闡其密義。

蓮花生大士的一篇,原名《藉見赤祼覺性得自解脫》(Rig pa ngo sprod gcer mthong rang grol),所說實為入無學道的觀修,所以在依其教法來作抉擇與決定時,行者至少亦須已入見道(初地),若依中觀宗的說法,那便是已然現證般若波羅蜜多, 依瑜伽行派的說法,那便是已然觸證真如。

甯瑪派所傳的全部觀修法門,都屬於加行法,分為外、內、密、密密四個層次。四部加行法都有儀軌,可以作為觀修時的依止,至於正行法則無儀軌建立,上師 教授弟子,唯作「直指教授」 如今說甯瑪派大圓滿教法的人,往往將立斷(且卻,khregs chod)與頓超(妥噶,thod rgal)視為大圓滿的正行法,學人對這兩門教法非常嚮往,以為是大圓滿法的究竟,實不知此亦僅為加行法。由本篇題目便應該知道,所謂正行,便是得見「赤 祼覺性」,得此覺性即得自解脫。所謂「赤祼覺性」,便是遠離世間一切名言句義而覺,得離名言句義便是「赤祼」,由此「赤祼」,便得離一切戲論入無分別,這 才是觀修的第一義。

至於《心經頌釋》,恰好便能補足蓮師一篇所未說的前行法。

本論結構,依外義、內義、密義的次第。

外義先依龍樹說緣生,破外境的自性與自性相,復依彌勒瑜伽行說至「任運圓成」(圓成自性相),隨後歸結至如來藏思想。

內義為修證,所以須依彌勒瑜伽行而說。本篇先決定龍樹四重緣起,實即瑜伽行之三性三無性,由是可知,依彌勒瑜伽行說修證,與依龍樹觀修緣起實無分別。

密義說如來藏果,究竟現證如來藏即是金剛喻定,這是現證如來法身前最後的一個定。由金剛喻定究竟現證清淨大平等性,法身清淨,法身功德大平等周遍一切界,二者雙運,即是佛的根本智與後得智雙運。

網上訂閱

7-89. 龍樹讚歌集密意

作者 :  邵頌雄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5/11/13

佛家以「有說、有修、有證」為其傳統。作為開展大乘佛教先驅的龍樹菩薩(Nāgārjuna,二世紀),不但著作豐碩而有「千部論主」之譽,且亦有修行證 量,佛門向來都尊他為地上菩薩。其著作,亦以引導行者抉擇、觀修、決定及現證諸法實相為本懷。然而,傳入漢土的龍樹論著,歷來僅有十餘種;至於論義,則多 依理論邏輯來作解讀,而與大乘修行脫節,更遑論言及論中密意。

龍樹的「讚歌集」,於印藏兩地的中觀宗(Madhyamaka)都深受重視,並視之為了義言教,唯此等讚歌,大都從未傳入漢土。本書將其中八種,譯為漢文,並據此演揚龍樹教法密義。

說到讚歌本身,本書譯出的八首讚歌,其實可以分為兩組──

第一組是:《出世間讚》(Lokātītastava)說七地現證境界;《無可喻讚》(Niraupamyastava)說八地證智境界;《不思議讚》(Acintyastava)說九地證智境界;《勝義讚》(Paramārthastava)說十地證智境界。

第二組是:《心金剛讚》(Cittavarjastava)說有情本具法身心金剛,由此修入極無分別;其次為《超讚嘆讚》 (Stutyatītastava),說如來智悲雙運菩提心;下一首為《三身讚》(Kayatrayastotra),菩薩至十地,已能分別現證法、報、 化三身,但卻必須現證三身無分別始為究竟,所以這首讚歌,即由如來法身及法身功德說三身無分別;最後一首為《法界讚》 (Dharmadhatustava),讚法界其實亦是讚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:如來法身是佛內自證智,建立為法身,亦可以建立為法界,因為身、智、界 三無分別,此是釋迦之所說。所以這首讚歌可以跟《三身讚》合讀,這樣就能澈底理解智悲雙運菩提心、如來藏、深般若、不二法門種種法異門,同時能悟入甯瑪派 大圓滿道法、薩迦派道果法之大手印果、噶舉派的大手印法門,亦能由此而知覺囊派的他空,實在是一個觀修次第,這次第是建立如來法身之外的一切法空,如來法 身實有,無此次第,則不能直接悟入殊勝的勝義世俗菩提心雙運。
讀八首讚歌而知此脈絡,當別有趣味。

網上訂閱

17-34-06-2012210129790b8. 大乘密嚴經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5/08/08

《大乘密嚴經》(Ghanavyuha-sutra)的主旨其實很簡單:阿賴耶識即是密嚴剎土。

所謂密嚴剎土,即是如來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,將法身與識境連同來說,便可以說為密嚴剎土。這時,自顯現的識境便是法身上的種種莊嚴。

我們若將密嚴剎土視為菩薩定中的智境、瑜伽士觀修時所得的現量境、信解密嚴者的心識境,都只是心理狀態,那麼對本經便能豁然貫通:所謂密嚴剎土,便是如來內自證智的境界而已。菩薩與行人雖未證入這個境界,但已能悟入,便同樣是住入密嚴。

所以對於密嚴剎土,我們還可以補充,若廣義來說,密嚴剎土便是阿賴耶識的清淨變現境。經中強調湼槃界的顯現相,亦即色身佛境界相,當證入這境界時,便可以說是證入如來法身功德。

網上訂閱

7-7

7. 菩提心釋密意

作者 :  邵頌雄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4/11/20

本論專說菩提心,立論點即在於如何次第現證勝義菩提心以及建立世俗菩提心。於前者,即涉及觀修次第,而不僅是對勝義作理論或概念的增上。

本論雖只有一百一十二句頌,但言簡意賅,涵攝大乘佛法於抉擇、觀修及行持上的精髓。其中,對心性的次第抉擇,尤為精采。瑜伽行派有關三自性、唯識無境等教法,非作遮撥,而視之為一個次第而已,仍須以更高見地以作超越,否則無可現證心的無生空性。

讀者或即質疑,此非龍樹著作,以龍樹時代不應有三自性之名相建立。然而,三自性非瑜伽行派的獨有教法,實早見於《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》。此外, 清辨、無性、寂護等中觀論師,都曾引用本論,皆以之為龍樹所造論,甚至月稱的《入中論》,亦有與本論論義相近的偈頌。由此可見,姑無論本論是否如近代學者 所說,為另一「密乘龍樹」所造,其論義實貫徹中觀宗的見地,只是當中對空性的理解、對輪?兩邊的抉擇等,已漸為後世學人曲解或遺忘。研讀本論,正好提醒我 們,龍樹中觀宗的一些根本思想,決非「緣起性空」四字可以概括,更不能以「緣起故空,空故緣起」視為勝義與世俗二諦的相融。

本論於觀修上,以離分別為依歸;於行持上,以饒益有情為保任,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關要。學人敬希珍重。

網上訂閱

7-66. 龍樹二論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4/05/02

本書特選出龍樹論師《六正理聚》中《六十如理論》 及《七十空性論》兩篇,加以疏釋,用以表達龍樹說「緣起」、說「性空」、說「真實義」、說「法智」,以至說「無 生」的密意。

《中論》雖然是龍樹的重要論著,但實際作意,在於教導學人如何依「中道」觀修時,能依所緣境正確作出「抉擇」與「決定」,並沒有詳細地、系統地述說「緣起」與「性空」。《六十如理論》及《七十空性論》二論,則恰好可以作為補充。

《六十如理論》的主旨,在於說明為何要建立緣起,並由緣起說及初地菩薩所證的「真實義」,以及八地以上菩薩以至於如來所現證的「法智」。所以由這部 論,讀者即可澈底瞭 解緣起,知道何謂緣起,以及緣起在觀修中所起的作用。由《六十如理論》便可以知道這絕不是龍樹的思想。論中明說要先建「有」,破除「無」,因為落於「無 見」會引起 許多過患。當「無見」破除之後,學人若通達「有」與「無」的義理,對「有」與「無」更無偏愛(「無貪」),然後才能跟他說「寂滅」。此中次第井然,顯然不 是一說「緣生」,立刻就可以推論為「性空」。

至於《七十空性論》,則是龍樹說觀修的論著,由次第觀修,即可現證「名言有」(「假名有不真實」),且經次第觀修,即可現證勝義與世俗雙運。是即從世俗建立勝義為無自 性、從勝義建立世俗為名言有。以此之故,本論說「緣生性空」只用了三個頌,餘外所說,都跟觀修有關。

龍樹這兩篇論,實已通說基、道、果。希望讀者能依這二論,了知龍樹的密意,是則一切顛倒的說法,無論何人何說,皆可消除。必須如是,才能知道真實的般若,而非相似般若。

網上訂閱

7-55. 文殊師利二經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4/01/13

文殊師利菩薩不二法門有眾多經典,現在先選出兩本詮釋其密意。

所選兩經為《文殊師利說般若會》及《文殊師利說不思議佛境界經》。

選這兩本經的原故,是由於兩經所說彼此可以融匯。 《文殊師利說般若會》,是由不二法門來說空性,說法與「緣生性空」亦無相違。

於不二法門中,由緣生而成為有的只是現象,這些現象不能執為實法,因此一切諸法本體為空。與空相對,則是執現象為實法的有。如何超越有法,即是於不二中離一切相對,因為凡執現象為實法必依相對,倘若超越相對,即成不二,是即於不二中超越有法。

當超越有法時,倘若要追究一切諸法的自性,不二法門便說之為「本性自性」,亦即一切諸法以其本性為自性。

識境中的因果,亦必須說其自性為本性,當知本性即是不可思議佛境界時,自然由不二而超越因果,亦必須超越因果才能現證深般若波羅蜜多。

這樣,便引導到《文殊師利說不思議佛境界經》。這本經先說佛境界,然後說入佛境界的觀修。是故本經說佛境界之餘,亦有很大的篇幅,說由觀修悟入佛境界之所行,這便是本經的第二部份。

在這部份,又再分為兩份。先說不放逸行,行者必須以不放逸行為前行,然後才可以入經中所說的菩薩道。

文殊師利於說此兩份菩薩行時,許多處並未依不二而說,如說「頭陀功德」,即依識境而說,此即因並非全為已登地的菩薩說法,實亦同時為欲入菩薩道的初機而說,是故即不能唯依不二而行。

如上所說,便知道我們為甚麼將此兩經合成一冊,說其密意。望讀者能依此脈絡來理解文殊所說的密意。

網上訂閱

7-44. 勝鬘師子吼經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3/12/16

本經對如來藏的演述,是由真實功德來建立如來藏,因此便很適應觀修行人的觀修次第。

總結本經,由如來真實功德說起,然後歸結至如來藏。對於如來藏,依本經所說,可歸納為以下五事 ──

1. 如來藏只是境界,不是個體,但這個境界亦有功能,說為如來法身功德。

2. 如來藏可說為智識雙運境。

3. 如來藏有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種功德,皆為法爾。

4. 如來藏智識雙運境中,若分別智境識境來說,智境當然遠離緣起,因為如來法身不可能落於識境的緣起,但識境則 不離緣起,所以說識境隨緣自顯現。由於是隨緣起而自顯現, 所以於雙運境中,亦不能說斷離緣起。

5. 如來藏境界具清淨大平等性。

由上來所說,便知欲入一乘,欲觀修如來藏,須先由認 識如來真實功德入手,這是觀修的關鍵。勝鬘說三種人可以領受如來藏,便即是依其是否能領受如來真實功德而說。

網上訂閱

7-33. 如來藏經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3/05/03

《如來藏經》說眾生皆有如來藏,常住不變,然後用九種喻說如來藏為煩惱所纏,是故眾生不自知有如來藏。這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。由此可將一切眾生心性的清淨分說為如來藏,雜染分說為阿賴耶識。

如來藏諸經,實由本經作前導。本經所說雖然簡略,但已顯示如來藏實為智識雙運,亦可 以說是清淨與雜垢雙運,是為如來藏的根本思想。其餘如來藏諸經,還顯示無作意、無捨離、無整治,這些觀修見地則不見於本經中,因為作為前導的經,實在不必 要將觀修的深密義顯示,否則便非前導。因此讀者於研讀本經時,不可僅依本經來理解如來藏的深密見與深密的觀修,而依本經入如來藏之門即可。

更者,筆者比對藏譯,發覺晉唐二譯都有些缺憾,未能將一些微妙處譯出,是故本書除疏 釋本經晉唐兩篇舊譯外,復依藏文重譯,譯時盡量用唐譯的名言,若須改譯,則於腳著中說明。依藏文可見的密意,亦於新譯文下附出,標為「新疏」。新疏中所 說,可以補充依漢譯而疏的疏文,敬希讀者指正。

網上訂閱

7-22. 無邊莊嚴會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3/09/12

《無邊莊嚴會》內容豐富,含有說密乘的經典,本經即是其一。

《大寶積經.無邊莊嚴會》是說陀羅尼門的經典,可以將其視為釋迦演密法,故亦可以視其為密續 。全經主要是說三陀羅尼門──無上陀羅尼、出離陀羅尼、清淨陀羅尼,依次攝境、行、果三者。

經中先說無上陀羅尼,此即說無上見地,此見地稱為無邊智慧。

次說出離陀羅尼,是說依無上見地來觀修,即可出離一切世間,亦即出離一切識境,由是現證無邊智慧。

最後說清淨陀羅尼,是觀修果,出離一切識境即是清淨。既離識境,便即是離言說,因此即能離佛言說,依佛密意,通達佛所說的一切法門,如是能不落言說而知密意、觀修密意、得密意果,這便是清淨陀羅尼門的觀修果。

由是可知,三陀羅尼門分說基、道、果,若依密乘的觀點,這三陀羅尼便分別是基續、道續、果續。基、道、果三者皆依佛的密意而相續,便能總持佛的密意,這正是本經的意趣。讀者亦須依此來信解佛的密意。

網上訂閱

7-11. 解深密經密意

作者 : 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2/03/16

密義的意思就是語言之外所含之意,沒有明白地講出來,他雖然用語言來表達,但讀者卻須理解言外之意。本經既稱為「解深密」,也就是說,根據本經之所說,就能得到佛言說以外的密意。

印度佛學分三大流派,即彌勒建立的瑜伽行,以《解深密經》為其根本經典;龍樹建立的中觀,以《般若經》為其根本經典;文殊建立的瑜伽行中觀(亦即如來藏),根本的經是《入楞伽經》及《維摩經》等文殊不二法門的經典。這三系列經典,其實都含密意。

《解深密經》的結集流通是在《般若經》系列經典之後。介乎《般若經》與《解深密經》之間,還有一系列經典是以說「如來藏」為主,即是《勝鬘經》等與不二法門相應的經典。《勝鬘經》系列經典不但為了義,而且還由此開出《解深密經》一系列經典。

《般若經》的主旨是說一切法空,《勝鬘經》一系列經典所說者則是成佛的機理,且將這 機理名之為「如來藏」。必須先明白這機理,然後才談得上怎樣成佛。此系列經典既說成佛的機理,當然也便說到成立眾生的機理。眾生的心識狀態恆常受貪瞋癡污 染,這種狀態即名之為藏識(阿賴耶識)。正由於藏識的作用,才有六道輪迴,眾生即由是成立。

學佛的人都是眾生,佛的本懷在於教導眾生如何成佛,因此便須教導學人如何暸解自己的心識,進一步則教導學人如何清淨自己的心識,由是便有《解深密經》一系列經典。《解深密經》之所以重要,即正在於能教凡夫如何藉此而修道,從而步入成佛之道。

網上訂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