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談師閒談

鄔金具力王唐卡題詞翻譯

敦珠法王賜予談上師之法寶當中, 有一幅鄔金具力王唐卡,此唐卡已有千年歷史,為甯瑪派歷代法王供養, 唐卡背面有祖師開光指印及讚頌題詞。 這些題字,由楊杰翻譯成漢語,現刊列如下。瀏覽敦珠法王賜予之其他法寶,請到:http://www.kankanwoo.com/?page_id=105

t12

t13

t14

t15

鄔金具力王唐卡背後有祖師開光指印及讚頌, 題字從上到下依次為:

  oṃ 嗡

āḥ 阿

hūṃ 吽

oṃ āḥ hūṃ vajraguru padma siddhi… 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十二) : 學佛何只精神修養

– 談錫永

談到無我,又談到心與境,也許有些讀者會以為學佛只是一種精神修養的手段。

不錯,學佛的確有精神修養的作用,但這卻並不是學佛的目的。如果光求精神修養,則信仰外教也可以有同樣的作用,甚至不談信仰,於世俗生活中,寫畫、讀詩、彈琴、聽歌,一樣可以達到修養精神的目的,是則又何必學佛。
學佛的目的,實在於離苦得樂。

釋迦認為,一切生命形態都有他們的苦,即使比人類層次更高的天人,也有怖畏輪迴、怖畏死亡之苦。至於人類本身,實在無非只是在苦中作樂,更不必談生命形態比人類要低的地獄眾生、餓鬼、畜生等等。閱讀全文

談上師書法作品

Master writing

信解清淨大平等性,依此决定無生,由是知一切法自性本性空,是為畢竟空,一切諸法於畢竟空中自顯現自解脫。

如是等持,無論動靜,於寂靜或妄現皆能離言說戲論而見。 故大圓滿道必離作意,亦必離作意始能生起本覺,覺等持境。

然若以本覺境為所緣,即入邪道。此際自然離能所,故無所得,無所証, 亦無所証相對之能証,唯說証境樂空雙運名如來藏。

佛說一切法實皆為如來藏之異門。

丙申榖雨
無畏金剛談錫永書

 

鈐印:

Stamp 1 佛像

stamp2 嶺南談氏(白文)… 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十一) : 美德不等於修持

– 談錫永

如果我們將 “自我” 僅看成是一種功能的發揮﹐而不執著於一個 “自我” 的存在﹐那麼﹐我們就可以生活得很瀟灑﹐而且生活得積極﹐因為有生活的目標﹐而不會斤斤計較日常生活中的雞蟲得失。

有些人將雞蟲得失看得很緊張﹐聽見半句壞話都會跳起來﹐那便是將自我看成很重要﹐這個自我只能受抬捧﹐不能受詆毀。若然明白﹐“自我” 只是社會功能的一部份﹐一部機器運作﹐齒輪都要互相摩擦﹐更何況是社會功能的大運作﹐能這樣想﹐自然便心安理得﹐不必理會是非﹐盡其在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十) : 閱讀佛典的態度

– 談錫永

要用甚麼態度來閱讀佛經?提出這個問題似乎多餘,自然是應該用虔誠信仰的態度來閱讀。在原則上,這個答案不錯,但我敢打賭,釋迦牟尼一定不會讚成沒有原則的虔誠信仰。所以他說:如果認為我有說過一個字的法,那就是謗佛。為甚麼呢?因為他其實說的只是密意,密意只能領會,不落思議(不在我們的思維範圍,也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),所以他說過這麼多年的法,其實沒有一個字,可以給人執着來看成是佛意。所以他說,沒有說個一個字的法,那就是教人連他說的一個字都不可執着。因此對佛所說虔誠信仰,只能對他的密意虔信,不是對他的言說虔信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九) : 談談信仰佛教的態度

–  談錫永

我在佛教界中朋友很少,一直以來只認識一些學者,沒有甚麼宗教界的朋友,原因就是我對信仰佛教的態度很執着。到底為甚麼要信仰佛,要聽從他的教導?不把這問題回答清楚,那便只是盲目的信仰。宗教家通常不管這些,有人來信佛,他們要來就來,何必理他們的態度呢。這其實是不負責任。

我現在也做一些弟子的上師,早些年還好,因為那時只教授一般的佛學,次第不高的觀修,所以可以隨緣,但在那時,我已經向弟子鄭重聲明,在我這裏,不要希望得到加持與感應,不要希望得到福報,更不要希望在我這裏學到一大堆事相。我聽過一個密宗弟子對我炫耀,他跟上師學過三四年,現在已經學懂七十多個手印,懂唸五六十條咒語,我當時只笑了笑,對他說,你懂的東西比我還多。他問,你懂多少個手印,多少條咒語?我回答,一個手印,一條咒語。答完之後,我轉身便走。回頭望一望,只見他滿面懷疑的面色,我希望他懂得我的意思。

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八): 學佛切勿「自毁傷」

–  談錫永

談到學佛必須知佛密意,還可以引《維摩詰經》來再談一談。

《維摩詰經》有一段經文,是釋迦對彌勒菩薩開示:菩薩有兩種相,一種是只重視言說,「好於雜句文飾之事」,這是新學咅薩;一種是「不畏深義,如實能入」,且能如說修行,這是久修道行的菩薩。菩薩

這裏說的後一種菩薩,便是知佛密意的菩薩,與前一種,只重視雜句文飾不同,因為他們不知有密意。

經文接着說:新學菩薩不能決定於深法,有兩種情形──第一種情形是,對所未聞深經,驚怖生疑,不能隨順,對經不生信,而且毁謗,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,這說法從何而來?第二種情形是,對護持深經、解說深經的上師,不肯親近,還數說他的過惡。這兩種情形的新學,都是「自毁傷」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七): 學佛一定要知佛密意

–  談錫永

當筆者決定接受這個專欄的任務時,曾經加以考慮,怎樣寫好呢?近十多年來,筆者的譯著,都着重說佛密意,而且寫得比較有學術性,所以並非面向大眾。不過,這些翻譯與作品,卻獲得一些好評,當然亦惹來謾罵與誹謗,所以他們亦有一定的價值(沒價值就不會受人謾罵),據一些學者公平的評價,筆者所說的如來藏,實在即是佛的密意,甚至有人說,可以補充漢土佛學千餘年來的空白。但假如用這些文章上網,一定令想學佛而久缺佛學基礎的人失望,因為看不懂。例如,筆者寫的「公案點密」,因為所點皆為密意,所以回饋回來的意見,都認為看不懂,沒有興趣,那筆者怎麼辦才好呢?這篇文章便談一談佛的密意,同時說明無論抱任何目的來學佛的人,其實都應知佛的基本密意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六): 讀佛典要作抉擇與決定

 

–  談錫永

讀佛典要作抉擇。不是抉擇讀那一本佛典,而是一邊讀一邊要作抉擇,現在仍以《辨法法性論》為例。

論文一開始,便明說本論的主題,是辨別所當永斷、所當現證者為何,並且強調是從「能相」來作辨別。這樣一來,讀者必須了解的,便是何謂「能相」。

論文對「能相」先不作解釋,只說輪迴界與湼槃界一切法,可統攝為「法」與「法性」二者,同時給出定義:法所顯現為輪迴生死,法性所顯現則為三乘湼槃。這樣一來,我們便可以說:成立輪迴界的是法,成立湼槃界的是法性。這便是抉擇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五): 怎樣讀佛典

–  談錫永

筆者年幼時學佛,其實只是學讀佛經,家中藏佛典頗多,在書房中陳列得很有條理,一本經,先排列不同的版本,或不同的異譯,然後接着排列有關這本經的典籍,例如各家釋論、各家講錄,所以筆者讀佛經時相當方便,找到一本經,便同時找到有關的閱讀資料。

先父紹如公在佛學上的朋友雖然頗多,他們晚上宵夜談天時,往往會考問筆者幾句經文,但他們卻甚少跟筆者講解,甚至當筆者提出問題希望他們講解時,他們忙於自己的話題,對筆者的提問,便只是支吾幾句便算了事,所以筆者唯有自己一邊讀經,一邊找資料,許多名相,非弄懂不可,否則便整本經不知所云。這樣讀經,亦有樂趣,因為可以自由發揮思考,不受人限制於左右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四): 作意與伎倆

–  談錫永

有弟子對筆者說,他在大陸有一位老同學看了「為甚麼要學佛?」一文,甚為讚賞,寫下感言:「如實生活,關鍵只在於是否落於名言概念來生活,如果落,那便是依概念來生活,如果不落,那便是平常」,說得真好。謝謝這位讀者的讚賞,但筆者卻擔心這位讀者的理解有誤,所以本文再作補充。

《五燈會元》有一宗六祖慧能的公案──

嘗有僧舉卧輪禪師偈曰:「卧輪有伎俩,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」祖聞之曰:「此偈未明心地,若依而行之,是加系縛。」因示一偈曰:「慧能沒伎俩,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!」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三): 禪宗與密宗

– 談錫永

現時流行學密宗,於是便忽略了漢土的教派,其實漢土的禪宗、華嚴、天台、淨土都很高深,同樣是觀修如來藏的教法,尤其是禪宗,一超直入如 來藏,相當適合漢人的根基,所以有意學佛的人,可以禪密雙修,如果教法正確(至低限度不單引導學人追求福報),行人同樣可以得到悟入如來藏的成就。

達摩1漢土的禪宗與藏密的甯瑪派關系甚深,甯瑪派祖師努‧佛智著《禪定目炬》一書,抉擇觀修等持(修定),即有專章介紹禪宗的教法,稱為「頓門」,不過

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二): 龐居士學佛自在

– 談錫永

唐代有一位大居士,名叫龐蘊,跟隨馬祖道一禪師學佛。他是位大富翁,而且是襄陽的大富翁,當時的襄陽是通都大邑,有如今日的上海,你想想便知道他的家業有多麼大。

馬祖怎樣傳法給龐居士,不得而知,但可以說教授得非常成功,不但龐居士自己學,連老婆子女都一同學,一家四口,齊齊參禪,都得到很大的成就。他們一家三口相繼而死,而且是自在地自死,由此可知他們已經可以自己決定生死。

情 形是這樣:龐居 士說要去了,在床上打座,等候正午。他叫女兒靈照去看看,太陽到了頭頂沒有,靈照回來說,太陽已到頭頂,不過日蝕,龐居士於是起身去看,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一): 為甚麼要學佛?

– 談錫永

為甚麼要學佛?這應該是很多人想理解的問題。

如果從究竟來說,可以答:因為求解脫、因為想成佛,這些答案未必令從未學佛的人感到興趣,所以筆者只從世俗來說這問題。筆者認為,要想生活得自在,就要學佛,而且還要修持。

要學佛,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見地。佛家說空,這「空」到底是甚麼意思,如果認為「空」是虛無,那當然是錯見,如果認為一切事物都無自性,無自性便 即是空,那亦是錯見。要理解空,先要由究竟見地來說,所以這個問題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之內,現在只是說,如果你能正確理解空性,然後持着空性見來生活,你便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