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《辨中邊論釋 》校疏
作者: 談錫永/校疏、劭頌雄/前論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1年10月
本書以玄奘法師的漢譯為底本,根據日本學者長尾雅人編纂的梵本,及勝友(Jinamitra)、戒王菩提(lendrabodhi)、智軍(Ye shes sde)三位譯師於九世紀初譯出的藏譯本,加以校勘世親論師(Vasubandhu)的《辨中邊論釋》(Madhy’ntavibh’ga- bh’sya)。有關玄奘譯對梵本的改動、已至與真諦譯之開合,詳見本書【校記】。
於校勘時,並參考安慧論師(Sthiramati)的《辨中邊論釋疏》(Madhyntavibhgaka),以及不敗尊者(Mi pham rgya mtsho)的論釋《辨中邊論釋˙光明法鬘》(dBus dang mtha’ rnam par ’byed pa’i bstan bcos kyi’grel pa ’od zer ’phreng ba),對根本頌及世親釋加以疏釋,此詳見於本書【校疏】。
不敗尊者為藏密甯瑪派的大學者,他的釋論,乃依瑜伽行中觀見來釋說世親的釋論;至於安慧的疏,則完全依瑜伽行古學,與唯識今學所說,有很大的差異。本書既據此二家釋疏為主,因此【校疏】所言,亦可以說是遵從瑜伽行古學的見地。
彌勒五論中,本論是針對加行道行人而說。瑜伽行古學凡為加行道而說者,必強調三自性,因此本論便亦以三自性為骨幹而說七事,並由三自性的全盤考察,從而建立瑜伽行古學的中道。有關討論,以詳說於本書〈導論〉及〈前論〉中,讀者可以參考。
9.《聖妙吉祥真實名經》釋論三種
作者: 談錫永
譯者:馮偉強、黃基林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11年1月
本經藉「幻化網現證菩提」壇城,令行者藉觀修而得現證妙吉祥不二法門。
《聖妙吉詳真實名經》為觀修三轉法輪教法的重要經典。然而對於本經,向來以為難讀,所以前代漢譯雖有四種,可是礙於譯本文句互異,難於抉擇文義,而且本經既與觀修有關,但實際如何修持,經中卻未見細說。
談錫永上師早前根據今傳四種梵本重新校譯本經,即是為解決古譯文句互異的問題;本書更譯出釋論三種,則是為了解決文義難明與具體觀修無所依等二疑難。
本書選譯之三篇釋論,為:
1.妙吉祥友(Majurmitra)《真實名誦註釋》(Mtshan yang dag par brjod pa’i ’grel pa);
2.月官(Candragomin)《聖妙吉祥真實名誦廣釋》(’Phags pa ’jam dpal gyi mtshan yang dag par brjod pa’i rgya cher ’grel pa);
3.月賢稱(Candrabhadrakrti)《聖妙吉祥真實名誦疏》(’Phags pa ’jam dpal gyi mtshan yang dag par brjod pa shes bya ba’i ’grel pa)。
這三篇釋論,後一篇說明生起次第的觀修,而前兩篇則分別代表兩種不同主要傳規。兩種傳規,一為「瑜伽乘」(瑜伽續部Yogatantra)、一 為無上瑜伽乘(Anuttarayogatantra);前者唯視本經為生起次第,後者則將之視為無上瑜伽的大瑜伽,是即為大圓滿法的生起次第。復次,瑜 伽乘傳規,有主張本經說七壇城者,有主張實只說六壇城者(如妙吉祥友及月賢稱);無上瑜伽乘傳規亦分為二,第一種傳規依《時輪續》 (Kalacakratantra)的釋論來說本經,第二種傳規,視本經為父續(pha rgyud),加以詮釋(如月官)。如是等傳規之開闔,詳見本書導論。
8.《聖妙吉祥真實名經》梵本譯校
作者: 談錫永
譯者:馮偉強.梵校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8年6月
《聖妙吉祥真實名經》於藏土深受重視,既譯出印度諸論師、諸大阿闍梨之釋論,藏中諸師亦多釋論,唯漢土則較忽視此經,雖有四本異譯,而釋論則付闕如。抑且,藏土對本經有觀修之傳授,於漢土則未聞有依本經之觀修。
本系列關於《聖妙吉祥真實名經》之譯著,暫定為三本。本書為第一本,內容為依梵文譯出本經,根本頌由談錫永上師譯出,長行部份則由馮偉強譯。馮氏且依四種梵文整理本與四本漢譯對勘。譯文部份附有談上師之〈譯記〉(名為【無畏譯記】),參考漢藏諸譯而作說明。
7. 如來藏二諦見
作者: 談錫永、邵頌雄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7年12月
本書所收,為甯瑪派(rNying ma)近代大學者文殊勝海不敗尊者(’Jam mgon mi pham rgya mtsho, 1846-1912,譯音密彭絳措)所造,闡述如來藏義理的兩篇論典 ── 《獅子吼開許他空》(gZhan stong khas len seng ge’i nga ro)及《獅子吼廣說如來藏》(bDe gshegs snying po’i stong thun chen mo seng ge’i nga ro)。
佛家諸宗無不立二諦,唯甯瑪派認為若依了義實不必安立,但為隨順學人的成見,以為不說二諦即非佛學,故亦權宜以立二諦。於不敗尊者的年代,挑戰 如來藏者即由二諦挑戰,故不敗尊者於論著中即時時提到二諦,於其所造的《決定寶燈》(Nges shes rin po che’i sgron me),更用兩品的篇幅專談二諦。此處譯出的兩篇論典亦不例外,即主要依二諦以明如來藏,尤其於《開許他空》一篇,更闡明何者堪為勝義,由是開許他空見之 「勝義不空」。於《廣說如來藏》一篇,則依自宗了義大中觀見而隨順世間安立,姑且施設法身為勝義,將法身本具功德稱為世俗。然而二者實不可分離,因此唯有 說勝義與世俗恆時雙運。一旦明白大中觀施設二諦之原則,即知不能建立勝義空、世俗有。
6. 如來藏論集
作者: 談錫永,邵頌雄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6年2月本論集是將談錫永上師部份研究如來藏思想之論文重新整理,再加上談上師及其弟子邵頌雄各一篇新作而成的結集。
集中第一章,即談上師之新作,依《寶性論》說明如來藏體性、依《入楞伽經》說明如來藏觀修,由是合論此一經一論。邵頌雄的文章,則綜論 自支那內學院以至近年土學者對如來藏思想的理解、研究、批判及維護。於附錄部份,亦輯錄了西方及日本學者對《楞伽》與《寶性論》所作學術研究之參考書目。
如來藏思想於近年被貶為與梵天思想合流之俗說,或判之為真常思想、或批判其為外道說。影響所及,如來藏之究竟義日晦,依止如來藏為佛家 了義教法之諸宗派,以至傳統大乘止觀修習,亦現危機。本論集期望能匡扶此佛家觀修之究竟見,為研究如來藏開一康莊大道,使如來藏系列諸經論,以及文殊師利 不二法門系列經典,令此甚深義能免於由臆測與分別所起之種種增損。
5.《寶性論》梵本新譯
作者: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6年1月
《寶性論》具名《分別寶性大乘無上續論》。
於中亞細亞發現的梵文斷片,可見本論之根本偈頌為彌勒菩薩所造,釋論部份由無著論師造論。北魏勒那摩提的漢譯本,題為《究竟一乘寶性論》,則傳根本論及其釋論皆為堅慧菩薩所造。勒那摩提此譯本於漢土影響甚為深遠,不獨地論、攝論、華嚴、天台等宗派受其影響,勒那摩提具「他空見」色彩的譯文亦間接助成如來藏思想於當代之被判為「真常唯心」、且被認為是後期大乘思想與梵神外道同化之真我論或本體思想。
談錫永上師依據本論之梵本,比勘藏譯本,復參考高崎直道、中村瑞隆、E.H.Johnston、Eugene Obermiller 等近代學者對本論之勘定及研究來重譯本論,發揚如來藏思想之究竟義。書末附有梵文之羅馬字轉寫,並附輯本論之根本偈頌,依釋論之論義予以科判。
本論建立了「七金剛句」,將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、如來藏、證菩提、功德、事業等這七個主題並列,以佛、法、僧三寶為觀修的因,並以佛及眾生依本具的如來藏為觀修的中心,經過實踐修行的歷程,最後證得佛果菩提,具足一切佛法功德,圓滿濟度眾生的事業。
4.《入楞伽經》梵本新譯
作者: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5年12月
印度瑜伽行派、漢土早期禪宗、西藏甯瑪、噶舉、薩迦等佛家派,皆以《入楞伽經》為根本經典,亦以經中所說之如來藏思想為觀修之究竟見。瑜伽行中觀派的蓮花戒、寶作寂及寂護論師,亦皆認為《楞伽.偈頌品》中256至258三頌,已涵攝大乘教法之精髓。然而,漢土傳統認為《入楞伽經》難讀,因其主旨難明,且現存的三種漢譯本之譯文艱澀,譯本間亦多有歧異,難於取捨。
談錫永上師今取現存之《楞伽》梵本,重新繙譯此經,細註舊譯之誤譯與添譯處,並於重要之文句附上梵文的羅馬字轉寫;復依自宗甯瑪派了義大中觀的見地,闡明「如來藏藏識」之義理,希望本譯能破解學者對研讀《入楞伽經》的疑難。本譯之註文,多立足於觀修立場而寫,亦期望本經於漢土一再淪為「名相之學」的意趣。
3.《聖入無分別總持經》對勘及研究
作者: 沈衛榮,邵頌雄/校研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5年9月
《聖入無分別總持經》(Avikalpapravesa-dharani)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。彌勒菩薩所造的《辨法法性論》,其中有關離相悟入 無分別智之教法及修持次第,即是依據本經建立。此一經一論之意趣一如,皆旨在引導行者悟入無分別智;依道位而言,則可說是由加行位過渡至見道位的重要教 授。本經意同時涵蓋了後世稱為頓門、漸門兩派的教法,事故八世紀十於吐番展開著名的頓漸之諍,主張漸悟的蓮花戒(Kamalasila)與主張頓悟的無垢 友(Vimalamitra),分別依據此經寫成《聖入無分別總持廣釋》及《頓入無分別修習義》,因此本京也是研究吐番僧諍的重要典籍。除此以外,釋迦善 友(Sakiramati)、努.佛智尊者(gNubs chen sangs rgyas ye shes)、寶生寂論師(Ratnalarasanti)、阿底峽尊者(Atisa)、宗喀巴大士(Tsong kha pa)和不敗尊者(Mi pham rgya mtsho)。然而,本經於漢土卻一直為學人所忽視,其中最主要的原因,是施護的漢釋本未能達意之故。若持施護釋與此經之梵本及藏譯本比較,不僅優劣立 見,而且讀漢譯本所生之疑難迎刃而解。
考慮到此經雖然篇幅不長,然意義重大,而對此經之漢、藏繙譯之對勘研究亦具意義,正好是用作嘗試 漢藏文佛經對勘的一個典型例子。本書逐持施護譯及另一北京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敦煌本漢譯,與北京版(Peking)、德格版(sDe dge)及朵宮版(Stog Palace)等三種版本的藏譯,以及日本學者松田和信先生發現及整理的梵本,做詳細的對勘研究。沈衛榮及邵頌雄二位復於此對勘的基礎上再對有關此經之歷 史、教法背景,以及前人之研究成果做一總結,而談錫永上師則從實修觀點對此經之教法大義詳作疏解,剖析經文結構,且配合瑜珈行古學及西藏佛教甯瑪派的傳 規,細說入無分別之理。
本書從歷史、語言、教法等不同角度,研究《聖入無分別總持經》的弘播年代、繙譯、以至此經對早期瑜珈行派的影 響,由是旁及彌勒古學與唯識今學之異同;更從實修觀點來論說瑜珈行派如何教導入無分別的體性及修證,復依甯瑪派的觀點作引證,以明彌勒瑜珈行與甯瑪派二者 之修習理趣。本書亦是我們從事藏、漢佛經對勘這一遠大計畫的嘗試之作,懇請有識之士不吝賜正,進一步堆動漢土的佛學研究,並促進漢、藏文化交流。
2. 心經內義與究竟義
作者: 談錫永/著譯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5年8月
《心經》於漢土流行甚廣,不但譯本繁多,即歷代諸家釋論亦為數不少。然《心經》於印度及西藏佛教亦同樣為極其重要的經典,以此為諸部《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的心髓故。傳統印度與西藏論師說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即有三義:一者,為佛所証一切種智;二者,為現証一切種智之道;三者,為成就此道之教。此即分別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密義、內義與外義。
近代漢土學者釋《心經》,唯依外義,即由「緣生性空」等教理說一切法空。本書則嘗試打破這傳統,依印度論師說《心經》的傳規,先由修証義(內義)來說,亦即依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等「五道」把《心經》配合「瑜伽行中觀」的修証,是即瑜伽行古學中《現觀莊嚴論》釋《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的傳規;復由般若波羅蜜多果(密義)來說《心經》的究竟義。為明此等義理,談錫永上師乃指導其弟子,把三篇《心經》的印度釋論,由僅存的藏譯本譯為漢文。此三篇釋論,包括吉祥師子所釋的《心經》究竟義,無垢友所釋的《心經》內義,以及阿底峽為無垢友釋所造的釋論。除此以外,談錫永上師復造兩篇疏釋,題為〈般若波羅蜜多與彌勒瑜伽行〉以及〈般若波羅蜜多與大圓滿見〉,分別闡明無垢友釋及吉祥師子釋所說之《心經》內義與究竟義;又另造一篇〈心經頌釋〉,依藏傳佛教甯瑪派的教法,總說《心經》的修証義及其証果。此外,談上師的弟子邵頌雄以尚有餘義,乃結合近代歐美及日本學者對《心經》的研究,依瑜伽行中觀的體系進一步闡揚《心經》的內義,且因之而譯出蓮花戒的釋論。由是,八篇印度古傳《心經》譯論,本書已譯出其四,讀者藉此可窺見八世紀至十一世紀印度論師銓譯《心經》之風範。
本書附錄,尚有沈衛榮對《心經》漢、藏諸譯的對勘研究,是亦對《心經》於漢藏兩地的弘播與繙譯,提供更深入的認識。
1. 四重緣起深般若(增訂版)
作者: 談錫永
出版社:全佛
出版日期:2005年5月
大乘佛教,包括中觀、瑜伽行、如來藏三系教法。此三系教法實為一整體,即大乘教法之基、道、果,是故不可分割。然近代漢土的佛學研究,每持一系教法而謗撥餘二系教法,由是落於對大乘教法的增損,而非如實瞭解大乘教法的心髓。
談錫永上師依自宗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傳承,立足於觀修而寫本書,具體闡明三系教法的脈絡。中觀、瑜伽行、如來藏此三系教法,亦即般若波羅蜜多的體 性、修證及證果。本書先依印度論師的三篇《心經》釋論,述說般若波羅蜜多之綱領,蓋《心經》為諸部《般若》之心髓。其後,即據寧瑪派「了義大中觀」(瑜伽 行中觀)之教授,依「四重緣起」義以明般若的體性。至於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證,則依瑜伽行古學為指南,由「三無自性性」建立「三自性相」,以明觀修識境與智境的雙運。最後談到如來藏,是為大乘教法的修證果,離諸「分別」及「障礙」,是即大乘 — 系列文殊師利經典中的「不二法門」。
為令讀者對此三系教法有更深刻的理解,談上師且把龍樹的《法界讚》、世親的《三自性論》由藏譯漢,並依法尊法師譯龍樹《七十空性論》作疏釋,再加上其弟子邵頌雄翻譯阿底峽尊者的《中觀口訣》,都附於相關章節之後,作為參考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