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圓覺經

答問《圓覺》《楞嚴》真偽

許杭莊居士來函密乘佛學會網站,問及一個有趣的問題。他問日本曹洞宗道元禪師,跟他的老師如淨禪師談及《楞嚴》與《圓覺》是否偽經,認為二經皆偽。《楞嚴》甚至含有印度的外道六師義理。他們兩位都是高僧,修證亦合禪宗的修證,為甚麼竟然會否定這兩本經呢?

在答問前,先說些題外話。關於《楞嚴經》,由於有呂澂居士的《楞嚴百偽》一書,弄到許多人都對《楞嚴經》起懷疑,甚至許多僧尼廢止楞嚴咒,儼然偽經之說已成定論,筆者則一直堅持此為真經,現在應該可以證明筆者對了。因為近年有一位日本學者,發現了梵文《楞嚴經》的貝葉斷片,既有梵經發現,那就證明此經並非作假。這位日本學者目前正作整理及研究,準備利用這些梵文貝葉斷片,整理出一本新譯本,目前尚未發表任何文字。他的助手是一位中國留學生,跟筆者的弟子楊杰博士是至交,所以透露了一些消息給他,為了守秘,具體情形則完全不肯透露。期以數年,應該會見到他們的研究著作。《楞嚴》既能肯定為真,那麼,如淨跟道元說其為偽,且認為有外道思想,那便顯然只是一己的知見,並不能因為他們的議論,就將這本寶貴的佛典否定。釋迦在《法滅盡經》中早已預言,佛法滅盡,《楞嚴》先滅,如淨與道元的觀點,恰恰便是佛法滅盡的濫觴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4 : 問答觀修道場及具體觀修

– 談錫永

第十一位問佛的菩薩是圓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十位。

圓覺菩薩是最後一位問佛的菩薩,所以便問及如何安居來修圓覺清淨境界,這即是如何結道場而修,以及道場的規制。此外,圓覺菩薩又問及,圓覺三種淨觀中,到底以何為首,這便是很具體的發問,堪作後人的規模。

佛答第一問道場,說得很具體──

若佛滅後,於法末時,眾生若具大乘佛性,虔信秘密大圓覺心,則當於伽藍(僧伽藍摩,saṃghārāma)安處徒眾。伽藍中須四事具足,飲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湯藥是為四事,在伽藍中,如佛前所說行觀修,若有事故,不能居伽藍共修,則可「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3 : 釋迦說法行

– 談錫永

釋迦說法行答普覺菩薩五問,依次如下──

第一,應求何等人。

釋迦云:所謂善知識,即是「正知見人」;所謂「正知見人」,即是「心不住相」;「不着聲聞緣覺境界」;「雖現塵勞,心恆清淨」;「示有諸過,讚歎梵行」;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」,如是五相。

於觀修時,能依圓覺的因地來作抉擇與決定,即是正知見。圓覺的因地,已見文殊師利菩薩所問。

無相、無作。若心依於相,便有依相而起的作意,此如心依於空相,觀修時便有證空的作意,一落作意,便終生不能遣除,因為所證所悟,都必落於相,所了所覺亦落於相,如是即無圓覺可言。所以善知識必須心不住相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2 : 普覺問法行

– 談錫永

第十位問佛的菩薩是普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九位。

上來釋迦答淨諸業障菩薩問,即是指出觀修者的禪病,所證、所悟、所了、所覺皆是禪病,所以普覺菩薩才會說:「大悲世尊!快說禪病,令諸大眾,得未曾有,心意蕩然,獲大安隱。」於是普覺菩薩便問,於末法時,眾生若求圓覺,應求何等人?依何等法?依何等行?除去何病?云何發心?一共是五個問題,都屬於法行,此中亦有次第。

求法先須依善知識,所以便問應求何等人。

求善知識即求其法,所以便問應求何等法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1 : 釋迦說開悟法性(二)

– 談錫永

說四相已,釋迦隨即開示,末法時即由不能了知四相而來,因為修行人不能成一切聖果,即使能得正法,既不得果,所以只能稱為正法末世。

為甚麼不能成一切聖果呢?因為修行人妄認四相之我相為湼槃相。下來即說我相不能解脫。

有我,即有我愛,亦愛湼槃,如是即以愛根為湼槃相。

有我,即有我憎,故憎生死,如是即執生死為真實,是即名不解脫。

四相之我,都有愛湼槃、憎生死的法執,因此須知「法不解脫」。釋迦說,未世眾生觀修菩提求成聖果,常常以自己的微細證悟為自清淨,於證,自計身心淨;於悟,自計我淨,前面已經說過,以所證所悟為我,於是一切業智猶如命根,所以我相的根本未盡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0 : 釋迦說開悟法性(一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淨諸業障所問,分四段文字而答。

第一段,說眾生迷悟於四相。四相者,即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(經文作「壽命」)。

眾生無始以來即執此四相,即如前經文所說,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。由是取五蘊妄相為我相;取生滅、輪迴為人相;取盛衰交替、哀樂相承、變異相續為眾生相;取命根不斷而住世為壽者相。此中壽者相已包括阿羅漢等行人,亦包括未究竟除我執的菩薩。

第二段,說迷悟於四相,即有種種迷悟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9 : 淨諸業障問開悟法性

– 談錫永

第九位問佛的菩薩是淨諸業障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八位。上來七位問觀修的菩薩,所問的都是如何觀修圓覺,佛已依次第一 一答竟,至說二十五輪為止。現在淨諸業障菩薩問的依然是觀修,但卻轉入另一話題,問佛如何問悟法性。

上來只說覺性,現在卻說到法性,那麼二者又有何區別呢?

所謂覺性,即是覺的本質,當行者起本覺時,便是起了一個功能,覺知如來法身的境界。這境界有種種法異門:如來法身、如來藏(此二者都已包入五經題之內,見前「圓覺經說甚麼」一文。)還有,不二法門、深般若波羅蜜多、真如、實際、真實等等。一切境界都為本覺所覺知。所以本覺的性便即是覺性,這個性亦是覺的本體、本質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8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六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觀修,現在說到最後一種,即是「圓修三種自性隨順」,亦即三觀齊修。

三觀齊修其實只是一修,因為一切法平等,所以修一法即是修一切法,上根利器不必追求多法,也不必將法異門逐門去理解,只入一門,若能究竟現證,便有 如同時現證一切法異門。六祖慧能不識字,不能讀經,所以對他來說,根本沒有許多法異門,當人來問法時,他卻有如熟讀經論,甚麼法異門都難他不倒,這便是他 通一法門便能貫通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7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五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前已說十七種,今則說交絡修的第三組。即以禪那為首的第十八種至二十四種。
雖說以禪那為首,但亦不是唯修禪那,只是先主修禪那,然後再及其餘兩種觀行,而觀修禪那時,實亦包括餘兩種觀行。前已說及,禪那的觀修,實有禪那的奢摩他、禪那的三摩缽提、禪那的禪那三種。

現在即說此七種修習方便。

第十八種,先修禪那,後修奢摩他。
行者先修禪那,即是由寂滅而斷煩惱。所謂斷煩惱,前已說及,即是斷盡一切戲論、分別,不落一切法的名言概念而住,是即成寂滅,於寂滅中煩惱自然不起。於此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6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四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前已說十種,今則說交絡修的第二組。即以三摩缽提為首的第十一種至第十七種。
前已說先修奢摩他時非唯修奢摩他,只是主修奢摩他而得靜慧果,今說先修三摩缽提,當然亦非唯修三摩缽提而不及其餘,只是主修三摩缽提得離幻果。

第十一種,先修三摩缽提,後修奢摩他。
行者因修三摩缽提而得見一切法如幻,由是離幻,則能依如幻作事業(前已說,如觀修息增懷誅四種事業),於是後修奢摩他而入靜觀,由靜入清淨覺心,便是這種菩薩行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5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三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已說三種單修,其餘有二十一種修習,前代稱之為交絡修,這又可以分為三組,以奢摩他為首者七種,以修靜為主;以三摩缽提為首者七種,以修幻為主;以禪那為首者又七種,不住靜幻,以修覺為主。
今先說奢摩他為首,即第四種至第十種。此須注意,所謂先修奢摩他,並非說入道後唯修奢摩他,毫不修習三摩缽地與禪那,因為於奢摩他道中,實亦有三摩缽地與 禪那的因素,所以說先修奢摩他,實在是以修奢摩他為主,並以觀修奢摩他而起覺得果。例如修奢摩他得靜慧果。(若主修三摩缽提,則得離幻果;若主修禪那,則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4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二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他稱之為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依修習方便觀修可得「清淨」,一切修習方便總名之為「定」,其修習法便可稱為「定輪」,因為修這些定都可視為依壇輪而觀修。
這些定輪,依禪宗及華嚴宗的分類,可分為三類。一、單修(共三種);二、交絡修(共二十一種);三、齊修(一種)。現在先說單修三種。

第一種,單修奢摩他。行者唯止於靜境,於是妄念澄息,逐漸離戲論入無分別,至究竟時即能永斷煩惱,如是不起於座,便入湼槃。修習的方便在於唯止於靜境,那即是說一切名言、概念、二取、戲論都不落,這即是由入無分別而得成就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3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一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三種觀行可開展為二十五種修習方便。經文言:「一切如來圓覺清淨,本無修習及修習者;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,依於未覺幻力修習,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。

這句經文很重要,釋迦說的二十五種修習方便, 本質其實都是如幻,於如幻境中修如幻,由是得除如幻,那便是釋迦的密意。所以經文說這些修習方便,都是「依於未覺幻力修習」,是即為行人的心理狀態,這狀 態可分為二:一是「未覺」,是即尚未得圓覺,這是當然的事;一是「幻力」,是即由幻修幻的修習力。正因為是由幻修幻,所以一切修習方便當然如幻。這是修習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2 : 辯音問依三種觀行有多少種修習

– 談錫永

第八位問佛的菩薩是辯音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七位。

上來答威德自在菩薩問,現證圓覺有多少種觀修方便,佛答有奢摩他、三摩缽提、禪那三種。現在辯音即承上來所答,問佛,依此三種觀行,可以建立多少種修習方便。

為甚麼有這個問題呢?這有兩種原因。

第一個原因,是因為行者凡作觀修、觀行,必須交替,最明顯的是二地至十地,這八個地位上的菩薩,根本沒有新的觀修方便,只是依前所作的觀修反覆交替修習,如是即能由二地次第超至十地。這在《解深密經》便稱之為「事邊際所緣境事」。在十地時,亦只是反覆修習,當去除兩種愚、一種粗重後,便能入無學道的如來因地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1 : 釋迦說三種觀行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威德自在菩薩所問,說有三種方便觀行,不過其實一切修行實無有二,因為「無上妙覺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。」這句經文所說,便正是如來藏的義理。經文說如來與一切法都由無上妙覺所生,此妙覺遍諸十方。這便即是如來藏為佛內自證智的意思,因為妙覺所覺的境界,便正是佛內 自證智的境界,所以便可以說,如來由此妙覺生起;此智境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,因此亦可以說,一切世間由此妙覺生起,由是即知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0 : 威德自在問觀行方便

– 談錫永

第七位問佛的菩薩是威德自在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六位。

前面清淨慧菩薩已問到觀修漸次方便,這便接觸到觀修這個主題,因此接下來威德自在菩薩便直接問到觀修、觀行。菩薩若欲入圓覺,要依甚麼方便來達到修行的目的。在這裏,威德自在說了一個譬喻──

世尊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,隨方來者非止一路;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,非一方便。

這個譬喻,等於現在的人說「條條大道通羅馬」,每一條路都是通向羅馬的方便,那麼如何去認識這些路,又如何在路上通行,那便是威德自在之所問。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