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乘佛學會

甯瑪派說“阿賴耶”

原文收入《大喜樂與大圓滿 – 慶祝談錫永先生八十華誕漢藏佛學研究論集》

– 楊杰

無論研究印藏佛學還是漢藏佛學,“阿賴耶”(ālaya)都是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話題,在整個佛教體系的傳承過程中,它的內涵從最初的簡單定義逐步得到深化和延展,並引發了歷代論師持續的討論與辯諍。本文首先對阿賴耶識學說的起源、發展以及相關詮釋作簡要介紹,而後通過整理甯瑪派早期文獻以及後續相關重要上師的闡釋,系統介紹藏傳佛教甯瑪派(rnying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7 : 釋迦說斷輪迴根本

–  談錫永

釋迦答彌勒,先讚他能「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」,由是令眾生:1永斷輪迴;2心悟實相;3具無生忍。此三者,即是觀修如來深奧秘密微妙義所得之果。下來所答,實亦具此義果而說。

釋迦先說輪迴根源,實由「種種恩愛貪欲」,例如四生「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」(由淫欲而得性命之正),所以便即是以「愛為根本」,因為「由有諸欲,助發愛性」。輪迴的根源便以「愛欲為因,愛命為果」,以此因果,即可以分輪迴性。輪迴性說為三種,惡種性生下三道、善種性生上三道、增上善種性得增上善果。這便是三種輪迴,未成聖道,因為他們都有貪欲與愛渴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八): 學佛切勿「自毁傷」

–  談錫永

談到學佛必須知佛密意,還可以引《維摩詰經》來再談一談。

《維摩詰經》有一段經文,是釋迦對彌勒菩薩開示:菩薩有兩種相,一種是只重視言說,「好於雜句文飾之事」,這是新學咅薩;一種是「不畏深義,如實能入」,且能如說修行,這是久修道行的菩薩。菩薩

這裏說的後一種菩薩,便是知佛密意的菩薩,與前一種,只重視雜句文飾不同,因為他們不知有密意。

經文接着說:新學菩薩不能決定於深法,有兩種情形──第一種情形是,對所未聞深經,驚怖生疑,不能隨順,對經不生信,而且毁謗,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,這說法從何而來?第二種情形是,對護持深經、解說深經的上師,不肯親近,還數說他的過惡。這兩種情形的新學,都是「自毁傷」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七): 學佛一定要知佛密意

–  談錫永

當筆者決定接受這個專欄的任務時,曾經加以考慮,怎樣寫好呢?近十多年來,筆者的譯著,都着重說佛密意,而且寫得比較有學術性,所以並非面向大眾。不過,這些翻譯與作品,卻獲得一些好評,當然亦惹來謾罵與誹謗,所以他們亦有一定的價值(沒價值就不會受人謾罵),據一些學者公平的評價,筆者所說的如來藏,實在即是佛的密意,甚至有人說,可以補充漢土佛學千餘年來的空白。但假如用這些文章上網,一定令想學佛而久缺佛學基礎的人失望,因為看不懂。例如,筆者寫的「公案點密」,因為所點皆為密意,所以回饋回來的意見,都認為看不懂,沒有興趣,那筆者怎麼辦才好呢?這篇文章便談一談佛的密意,同時說明無論抱任何目的來學佛的人,其實都應知佛的基本密意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六): 讀佛典要作抉擇與決定

 

–  談錫永

讀佛典要作抉擇。不是抉擇讀那一本佛典,而是一邊讀一邊要作抉擇,現在仍以《辨法法性論》為例。

論文一開始,便明說本論的主題,是辨別所當永斷、所當現證者為何,並且強調是從「能相」來作辨別。這樣一來,讀者必須了解的,便是何謂「能相」。

論文對「能相」先不作解釋,只說輪迴界與湼槃界一切法,可統攝為「法」與「法性」二者,同時給出定義:法所顯現為輪迴生死,法性所顯現則為三乘湼槃。這樣一來,我們便可以說:成立輪迴界的是法,成立湼槃界的是法性。這便是抉擇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五): 怎樣讀佛典

–  談錫永

筆者年幼時學佛,其實只是學讀佛經,家中藏佛典頗多,在書房中陳列得很有條理,一本經,先排列不同的版本,或不同的異譯,然後接着排列有關這本經的典籍,例如各家釋論、各家講錄,所以筆者讀佛經時相當方便,找到一本經,便同時找到有關的閱讀資料。

先父紹如公在佛學上的朋友雖然頗多,他們晚上宵夜談天時,往往會考問筆者幾句經文,但他們卻甚少跟筆者講解,甚至當筆者提出問題希望他們講解時,他們忙於自己的話題,對筆者的提問,便只是支吾幾句便算了事,所以筆者唯有自己一邊讀經,一邊找資料,許多名相,非弄懂不可,否則便整本經不知所云。這樣讀經,亦有樂趣,因為可以自由發揮思考,不受人限制於左右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四): 作意與伎倆

–  談錫永

有弟子對筆者說,他在大陸有一位老同學看了「為甚麼要學佛?」一文,甚為讚賞,寫下感言:「如實生活,關鍵只在於是否落於名言概念來生活,如果落,那便是依概念來生活,如果不落,那便是平常」,說得真好。謝謝這位讀者的讚賞,但筆者卻擔心這位讀者的理解有誤,所以本文再作補充。

《五燈會元》有一宗六祖慧能的公案──

嘗有僧舉卧輪禪師偈曰:「卧輪有伎俩,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」祖聞之曰:「此偈未明心地,若依而行之,是加系縛。」因示一偈曰:「慧能沒伎俩,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!」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6 : 彌勒問斷輪迴根本

–  談錫永

第五位問佛的菩薩是彌勒,依問觀修道則是第四位。

由前章所答,引出一個觀修上的重要問題,一切有情都須先斷輪迴根本,然後才得證圓覺,然則如何斷輪迴根本呢?前章只是說,輪迴根本即是由輪迴見生輪迴心,那麼,又如何除去輪迴見。由是便有彌勒菩薩的三問。

彌勒菩薩於全部佛經中有一個通例,凡牽涉到觀修,必由彌勒菩薩問佛,在般若系列經中,無不如是,其餘諸經,亦必由彌勒菩薩問觀修,說觀修。現在便由彌勒菩薩問到這關鍵性的問題。此即當如何斷輪迴根本,由此問題便成三問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5 : 釋迦說圓覺不動

–  談錫永

釋迦答金剛藏,先說何以眾生具圓覺性依然輪迴。此答是解釋金剛藏三個疑難的關鍵。

輪迴界一切法落於相對而成立,所以有始終、生滅、前後、有無、聚散、起止等等相對法,而且住於相對法內。這些相對無非都是如幻的妄境,眾生將如幻妄境取為「我所」,由是「自我」即成妄心,妄心念念相續,循環往復而作取捨,如是即成輪迴。於輪迴中,本來清淨的圓覺心亦同時輪迴,這輪迴的圓覺心雖然未失圓覺,但圓覺卻不顯露,反而顯現為無明狀態。佛說譬喻,不斷眨眼,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4 : 釋迦說離幻法界觀 / 金剛藏問「本來成佛」與無明

– 談錫永

第四位問佛菩薩是金剛藏,依問觀修道則是第三位。關於這位菩薩的名號,應可略說其義。

佛經每說「金剛」,實在是指一秘密境界。甚深法門不向非根器適宜的人宣說,便可以說為「秘」;由言說來宣示,而言說中廣含密意,便可以說為「密」。所以「金剛藏」其實便是「秘密藏」,所指即是如來藏。

金剛藏問佛,先說「大悲世尊,善為一切諸菩薩眾,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,因地法行、漸次方便,與諸眾生開發蒙昧。」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3 : 釋迦說離幻法界觀

– 談錫永

由上來觀修,菩薩圓覺成就,得圓覺果。菩薩所得果與佛相同,得一切覺。一切覺即是覺性周遍一切法,與一切法無雜無壞,一切法入覺性而無雜,覺性入一切法而無壞,所以菩薩不受法縛,亦不求得法解脫。

buddha 4或問,何以菩薩的圓覺成就可以與佛相同?因為圓覺一性,並不因證覺的人而異,所以菩薩之所證即同佛之所證。這可以作一譬喻,一人在廣大平野上見日光,另一人則在暗室中窺見一隙日光,二人所見都是日光,日光唯一無有分別,所以不能說前者見的是日光,後者見的不是日光,二者分別,只是日光的廣仄不同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2 : 釋迦說法界觀

– 談錫永

一切幻相永滅,便得清淨,這清淨的境界即是法界。但法界亦能顯現幻相,所以如來法身上便能有種種識境隨緣自顯現,釋迦用清淨摩尼寶珠為喻,寶珠可以映出五色,此五色無非幻相,可是愚癡的人卻說寶珠實有五色。對現代人應以水晶為喻,水晶只是映出五色,並不是具有五色。我們看水晶這點是紅,換一個方向來看卻是藍,便應知紅色、藍色都不是水晶的本色,所以世間一切顯現,並不是法界的本相顯現,只是幻相。有如暗中見水晶,色光不顯,那便是幻相得滅,所見即為水晶的清淨相,亦即能以圓覺妙心覺知法界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1 : 釋迦教修幻次第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普眼菩薩所問,說「修行漸次」,那便是思惟、住持等種種假說方便。所謂方便,那便是於本無漸次中說漸次,於無須觀修中說觀修。此例如淨土法門,本來只是一個陀羅尼門,由聲音直入常寂光土,建立方便,便建立為稱名唸佛、觀想唸佛、實相唸佛。依此,一切宗義其實都只是方便,唯識、法相、中觀、緣起等等,無一不是方便,甚至說般若,亦是方便。如來藏亦是方便,只能說是達到究竟的方便。

釋迦說漸次,由正念開始。正念即是無念,一切落於名言句義的念頭都不生起時,是即無念,這境界,佛說為本初清淨。落於名言句義的念頭是為雜念、是為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0 : 普眼問修幻次第

– 談錫永

普眼菩薩是問觀修的第二位菩薩。他的問題是:菩薩漸次修行如幻,應該怎樣思惟、怎樣住持依思惟而作的觀修境?復次,對未悟如幻的眾生,有何方便能令其開悟?普眼菩薩

普眼菩薩此問,是依「漸修頓悟」而問。如果是上根利器,便可以無修而頓悟,而且可以頓證。上來文殊菩薩問因地,未問觀修,那是上根之問,由佛開示,即可以頓時悟入圓覺妙心,同時頓起本覺、現證圓覺妙心。普賢菩薩問,怎能用如幻的身心來修無明如幻,釋迦開示,因為如幻滅時,覺心不滅,那亦是頓修頓證。上根利器若聞此開示,當下便能滅無明幻,起圓覺心。由於眾生並非都是上根利器,普眼菩薩是故即為非上根眾生問漸次方便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9 : 釋迦教修如幻三昧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普賢菩薩三問,實在是教導如何觀修如幻三昧(如幻定)。

教授之初,先指示一切幻化,皆由「如來圓覺妙心」生起。幻化出來的現象雖幻,但生起這些現象的「圓覺妙心」則非幻。

640甚麼叫做如來圓覺妙心?這裏說的「如來」,實指眾生心中本具的佛性,亦即如來法身本住眾生心。華嚴宗說此本心為「不動隨緣」。法身體性(佛性)不動,但卻有隨緣之用。甯瑪派即說此為如來藏,如來藏的智境不動、無變易、不受污染,然而卻可以生起識境,這些識境依智境為基,隨緣自顯現。二者說法其實相同,只是華嚴宗並未強調如來法身為佛內自證智境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8 : 普賢問「修幻」

– 談錫永

普賢菩薩是問佛的第二位菩薩,但若以問觀修而言,則是第一位菩薩,他的問題是:如何修行此圓覺清淨境界?

為甚麼會有這個問題呢?那就是因為釋迦說一切諸法如幻。若眾生知如幻時,便不會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。如是,既身心亦幻,那又怎能用如幻的身心來修空華如幻、無明如幻呢?普賢菩薩

復次,若修如幻,滅一切幻,那麼眾生的身心亦滅,這樣,誰是修滅幻的人?又怎能說修行如幻?

更者,若眾生不作修行,只住在幻化境中生死,亦不知此為如幻境界,那麼這妄想心又如何能得解脫?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