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導讀者:釋如吉出版社:全佛試讀章節: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─別序 |
目錄 |
|
| 卷首語 | 1 |
| 《佛家經論導讀叢書》總序 | 2 |
| 別序 – 談錫永 | 5 |
| 自序 | 7 |
| 第一篇:導讀 | 8 |
| 第一章 概說 | 9 |
| 〈第一節〉淵源 | 9 |
| 〈第二節〉寫作規則 | 9 |
| 〈第三節〉作者簡介 | 9 |
| 〈第四節〉本論特色 | 10 |
| 第二章 聽法、說法規則 | 12 |
| 〈第一節〉聽聞佛法的規則 | 12 |
| 〈第二節〉講說佛法的規則 | 12 |
| 第三章 依止法 | 14 |
| 〈第一節〉依止師(善知識)的條件 | 14 |
| 〈第二節〉尋求依止的弟子的條件 | 14 |
| 〈第三節〉依止法 | 14 |
| 〈第四節〉依止的重大意義 | 14 |
| 第四章 略示修法 | 16 |
| 〈第一節〉準備工作 | 16 |
| 〈第二節〉正修習 | 16 |
| 〈第三節〉未修中間之事宜 | 17 |
| 〈第四節〉以止、觀攝一切修法,破邪分別 | 17 |
| 第五章 具有修行機會的圓滿人生 | 19 |
| 〈第一節〉有修行機會的圓滿人生 | 19 |
| 〈第二節〉具有修行條件的人生(十種圓滿) | 19 |
| 〈第三節〉具有修行機會的人生重大意義 | 19 |
| 〈第四節〉思惟人生難得 | 20 |
| 第六章 道次導引 | 21 |
| 〈第一節〉三士道攝盡教法 | 21 |
| 〈第二節〉三士道漸次引導的特徵 | 21 |
| 〈第三節〉建立三士道漸次引導的意義 | 22 |
| 第七章 下士道修法 | 24 |
| 〈第一節〉念死 | 24 |
| 〈第二節〉思惟惡趣苦 | 26 |
| 〈第三節〉皈依三寶 | 29 |
| 〈第四節〉業、果的道理 | 32 |
| 〈第五節〉下士發心的標準 | 38 |
| 〈第六節〉破邪分別 | 38 |
| 第八章 中士道修法 | 40 |
| 〈第一節〉修出離心 | 40 |
| 〈第二節〉中士發心的標準 | 46 |
| 〈第三節〉駁斥邪見 | 46 |
| 〈第四節〉辨別解脫道的自性 | 46 |
| 第九章 上士道修法 | 48 |
| 〈第一節〉發菩提心是大乘法的入門 | 48 |
| 〈第二節〉修菩提心的方法 | 48 |
| 〈第三節〉修大乘菩薩行 | 56 |
| 第十章 止觀修法 | 67 |
| 〈第一節〉止觀含義 | 67 |
| 〈第二節〉修止之法 | 67 |
| 〈第三節〉修觀之法 | 73 |
| 〈第四節〉修止觀雙運之法 | 80 |
| 第十一章 總攝道義 | 81 |
| 〈第一節〉道前基礎要義 | 81 |
| 〈第二節〉三士道的要義 | 81 |
| 〈第三節〉修習原則 | 82 |
| 第十二章 密乘修法 | 83 |
| 〈第一節〉修密法的基礎 | 83 |
| 〈第二節〉修密法的次序 | 83 |
| 〈第三節〉結論與回向 | 83 |
| 第二篇:科判 | 84 |
| 第三篇:釋正文 | 95 |
| 導讀者簡介 | 193 |
| 編輯委員簡介 | 194 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