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圓覺經

說《圓覺經》19 : 釋迦說修證漸次差別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修證漸次差別分為四位──

先說初位。凡夫無始以來由妄想我及我愛,於是起憎愛與五欲。由聞正知見即能開悟,不以妄念起滅為我,知道妄念只是心性的勞慮。若能斷除勞慮,便「得法界淨」,這在甯瑪派便稱為「心性休息」。倘若到此為止,更不求上進,那便是將「淨解」成為「自障礙」,此即只落於心性休息的境界,未能心入圓覺,所以說 「故於圓覺而不自在」。佛名此為「凡夫隨順覺性」。

再說次位。由凡夫位進修,便知道所得的「淨解」是「自障礙」,於是便由觀修而解礙,可是,見解所生的障礙雖然已經除去,卻住入「見覺」之中。所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8 : 清淨慧問修證分位

– 談錫永

第六位問佛的菩薩是清淨慧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五位。

前文佛答彌勒,說眾生有五種姓,然而教化眾生則只有一種方便,所以便引發到清淨慧的問題,眾生從凡至聖,所證的覺性有甚麼分位的差別。因為種姓不同,所得的分位亦應有不同,否則菩薩、二乘、眾生便沒有聖凡的分別。Buddha 5

佛答清淨慧,首先指出,他問的問題,其實是問現證圓覺的漸次差別,因為圓覺唯一,所以修證果亦唯一,並非凡夫所證與聖者所證有所不同。現在問的分位差別,並不是證果的差別,只應該是觀修的漸次差別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7 : 釋迦說斷輪迴根本

–  談錫永

釋迦答彌勒,先讚他能「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」,由是令眾生:1永斷輪迴;2心悟實相;3具無生忍。此三者,即是觀修如來深奧秘密微妙義所得之果。下來所答,實亦具此義果而說。

釋迦先說輪迴根源,實由「種種恩愛貪欲」,例如四生「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」(由淫欲而得性命之正),所以便即是以「愛為根本」,因為「由有諸欲,助發愛性」。輪迴的根源便以「愛欲為因,愛命為果」,以此因果,即可以分輪迴性。輪迴性說為三種,惡種性生下三道、善種性生上三道、增上善種性得增上善果。這便是三種輪迴,未成聖道,因為他們都有貪欲與愛渴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6 : 彌勒問斷輪迴根本

–  談錫永

第五位問佛的菩薩是彌勒,依問觀修道則是第四位。

由前章所答,引出一個觀修上的重要問題,一切有情都須先斷輪迴根本,然後才得證圓覺,然則如何斷輪迴根本呢?前章只是說,輪迴根本即是由輪迴見生輪迴心,那麼,又如何除去輪迴見。由是便有彌勒菩薩的三問。

彌勒菩薩於全部佛經中有一個通例,凡牽涉到觀修,必由彌勒菩薩問佛,在般若系列經中,無不如是,其餘諸經,亦必由彌勒菩薩問觀修,說觀修。現在便由彌勒菩薩問到這關鍵性的問題。此即當如何斷輪迴根本,由此問題便成三問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5 : 釋迦說圓覺不動

–  談錫永

釋迦答金剛藏,先說何以眾生具圓覺性依然輪迴。此答是解釋金剛藏三個疑難的關鍵。

輪迴界一切法落於相對而成立,所以有始終、生滅、前後、有無、聚散、起止等等相對法,而且住於相對法內。這些相對無非都是如幻的妄境,眾生將如幻妄境取為「我所」,由是「自我」即成妄心,妄心念念相續,循環往復而作取捨,如是即成輪迴。於輪迴中,本來清淨的圓覺心亦同時輪迴,這輪迴的圓覺心雖然未失圓覺,但圓覺卻不顯露,反而顯現為無明狀態。佛說譬喻,不斷眨眼,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4 : 釋迦說離幻法界觀 / 金剛藏問「本來成佛」與無明

– 談錫永

第四位問佛菩薩是金剛藏,依問觀修道則是第三位。關於這位菩薩的名號,應可略說其義。

佛經每說「金剛」,實在是指一秘密境界。甚深法門不向非根器適宜的人宣說,便可以說為「秘」;由言說來宣示,而言說中廣含密意,便可以說為「密」。所以「金剛藏」其實便是「秘密藏」,所指即是如來藏。

金剛藏問佛,先說「大悲世尊,善為一切諸菩薩眾,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,因地法行、漸次方便,與諸眾生開發蒙昧。」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3 : 釋迦說離幻法界觀

– 談錫永

由上來觀修,菩薩圓覺成就,得圓覺果。菩薩所得果與佛相同,得一切覺。一切覺即是覺性周遍一切法,與一切法無雜無壞,一切法入覺性而無雜,覺性入一切法而無壞,所以菩薩不受法縛,亦不求得法解脫。

buddha 4或問,何以菩薩的圓覺成就可以與佛相同?因為圓覺一性,並不因證覺的人而異,所以菩薩之所證即同佛之所證。這可以作一譬喻,一人在廣大平野上見日光,另一人則在暗室中窺見一隙日光,二人所見都是日光,日光唯一無有分別,所以不能說前者見的是日光,後者見的不是日光,二者分別,只是日光的廣仄不同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2 : 釋迦說法界觀

– 談錫永

一切幻相永滅,便得清淨,這清淨的境界即是法界。但法界亦能顯現幻相,所以如來法身上便能有種種識境隨緣自顯現,釋迦用清淨摩尼寶珠為喻,寶珠可以映出五色,此五色無非幻相,可是愚癡的人卻說寶珠實有五色。對現代人應以水晶為喻,水晶只是映出五色,並不是具有五色。我們看水晶這點是紅,換一個方向來看卻是藍,便應知紅色、藍色都不是水晶的本色,所以世間一切顯現,並不是法界的本相顯現,只是幻相。有如暗中見水晶,色光不顯,那便是幻相得滅,所見即為水晶的清淨相,亦即能以圓覺妙心覺知法界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1 : 釋迦教修幻次第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普眼菩薩所問,說「修行漸次」,那便是思惟、住持等種種假說方便。所謂方便,那便是於本無漸次中說漸次,於無須觀修中說觀修。此例如淨土法門,本來只是一個陀羅尼門,由聲音直入常寂光土,建立方便,便建立為稱名唸佛、觀想唸佛、實相唸佛。依此,一切宗義其實都只是方便,唯識、法相、中觀、緣起等等,無一不是方便,甚至說般若,亦是方便。如來藏亦是方便,只能說是達到究竟的方便。

釋迦說漸次,由正念開始。正念即是無念,一切落於名言句義的念頭都不生起時,是即無念,這境界,佛說為本初清淨。落於名言句義的念頭是為雜念、是為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10 : 普眼問修幻次第

– 談錫永

普眼菩薩是問觀修的第二位菩薩。他的問題是:菩薩漸次修行如幻,應該怎樣思惟、怎樣住持依思惟而作的觀修境?復次,對未悟如幻的眾生,有何方便能令其開悟?普眼菩薩

普眼菩薩此問,是依「漸修頓悟」而問。如果是上根利器,便可以無修而頓悟,而且可以頓證。上來文殊菩薩問因地,未問觀修,那是上根之問,由佛開示,即可以頓時悟入圓覺妙心,同時頓起本覺、現證圓覺妙心。普賢菩薩問,怎能用如幻的身心來修無明如幻,釋迦開示,因為如幻滅時,覺心不滅,那亦是頓修頓證。上根利器若聞此開示,當下便能滅無明幻,起圓覺心。由於眾生並非都是上根利器,普眼菩薩是故即為非上根眾生問漸次方便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9 : 釋迦教修如幻三昧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普賢菩薩三問,實在是教導如何觀修如幻三昧(如幻定)。

教授之初,先指示一切幻化,皆由「如來圓覺妙心」生起。幻化出來的現象雖幻,但生起這些現象的「圓覺妙心」則非幻。

640甚麼叫做如來圓覺妙心?這裏說的「如來」,實指眾生心中本具的佛性,亦即如來法身本住眾生心。華嚴宗說此本心為「不動隨緣」。法身體性(佛性)不動,但卻有隨緣之用。甯瑪派即說此為如來藏,如來藏的智境不動、無變易、不受污染,然而卻可以生起識境,這些識境依智境為基,隨緣自顯現。二者說法其實相同,只是華嚴宗並未強調如來法身為佛內自證智境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8 : 普賢問「修幻」

– 談錫永

普賢菩薩是問佛的第二位菩薩,但若以問觀修而言,則是第一位菩薩,他的問題是:如何修行此圓覺清淨境界?

為甚麼會有這個問題呢?那就是因為釋迦說一切諸法如幻。若眾生知如幻時,便不會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。如是,既身心亦幻,那又怎能用如幻的身心來修空華如幻、無明如幻呢?普賢菩薩

復次,若修如幻,滅一切幻,那麼眾生的身心亦滅,這樣,誰是修滅幻的人?又怎能說修行如幻?

更者,若眾生不作修行,只住在幻化境中生死,亦不知此為如幻境界,那麼這妄想心又如何能得解脫?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7 : 釋迦世尊說「圓覺」

– 談錫永

釋迦世尊答文殊問,說言:「善男子。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,名為圓覺。流出一切清淨真如,菩提湼槃,及波羅蜜,教授菩薩。

依此,便知「圓覺」是大陀羅尼法門,亦即一大總持法門,總持正法及種種異門法。由這法門「流出一切清淨真如,菩提湼槃,及波羅蜜」,這些便可以視為由圓覺陀羅尼門流出的法異門,這樣一來,便知這法異門其實包含了中觀與瑜伽行種種教授,這些法異門的證量,可以說為真如、實際、實相、般若、人無我、法無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6 : 文殊問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」

– 談錫永

文殊師利是第一個向釋迦請法的菩薩,他對釋迦說:「大悲世尊!願為此會諸來法眾,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。」筆者已經說過,這即是請說如來藏,以manjushri如來藏為因地。

現在解釋一下「本起清淨因地」。此即說「因地」是「本起清淨」,也就是法爾清淨、本初清淨的意思。因為因地是本起、法爾、本初,所以下文釋迦之所說,無不以本起、法爾、本初為主旨。依因地而修的「法行」,能起本覺,本覺之所覺,便是法爾的自然智,這自然智的境界,則是本初清淨大平等的如來藏,此中無一不是本起、法爾、本初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5 : 釋迦入如來藏說圓覺

– 談錫永

經文開始即說──

一時,婆伽婆,入於神通大光明藏,三昧正受。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。身心寂滅,平等本際,圓滿十方,不二隨順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。

Candle-4世尊入「神通大光明藏」來說法,這光明藏是「三昧正受」的境界,方便來說,即是定中所覺的覺境。這個境界其實便是如來藏的境界,如來藏是智識雙運 境。智境,指如來法身,如來法身即是佛內自證智;識境,指如來法身上隨緣自顯現的世間。經文用「一切如來光嚴住持,是諸眾生清淨覺地」來形容這個雙運境。

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4 : 十一位菩薩問佛 ──《圓覺經》的基本內容

– 談錫永

整本《圓覺經》只是釋迦牟尼回答十一位菩薩之所問,首先是文殊師利菩薩,他由「因地」起問,然後是十位菩薩依着觀修來問所以可說文殊所問是基本見地,其餘十菩薩則問修行。《圓覺經》雖然只說觀修,但由釋迦之所答,卻可以看到是關於「圓覺」的見、修、行、果。

現在簡單地說文殊一問,十菩薩十問的主題。

文殊師利問是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」。關於「因地」,有些解釋,說是指釋迦由凡夫起修時的心,名之為「因地心」。這說法不無道理,不過筆者卻認為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