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乘佛學會

公案點密 (6) : 龍潭問天皇

— 談錫永

《建中靖國續燈錄》舉龍潭崇信禪師:

一日,問天皇和尚曰:弟子久事於師,未蒙指示。天皇曰:每日無不指示。

師曰:什麼處是指示?天皇曰:汝擎茶來,吾為汝受;汝若和南,吾便起手。師因開悟。

禪宗教法最重家常日用,這則公案亦是如是。祖師禪無可指示,一如無上密法,最後一著只能直指,如指指月,見月亮,要你自己見。人每以為無上密不證空,那便請問天皇和尚,他是否不證空。

%e5%85%ac%e6%a1%88%e9%bb%9e%e5%af%86-6閱讀全文

公案點密 (5) : 野鴨子飛

— 談錫永

《建中靖國續燈錄》舉百丈懷海禪師:

一日,隨馬大師遊田中,見野鴨子。大師問:“是什麼?”師云:“野鴨子。”  

少須,鴨子飛去。大師云:“什麼處去也?”師云:“飛過去也。”大師扭師鼻,師作忍痛聲。

大師云:“又道飛過去!”師因有省。

馬祖問,野鴨甚麼處去?卻答:“飛過去也”。答非所問。這便失去了心性相續,有如水斷月痕斷。所以扭他的鼻,令他知道人的心識相續、人的覺受相續,若知相續,然後才能得到本覺,如若不然,本覺便只是“飛過去”。閱讀全文

公案點密 (4) : 狗子佛性

— 談錫永

《從容錄》舉:“僧問趙州,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”州云:“有。”僧云:“既有,為甚麼卻撞入這個皮袋?”州云:“為他知而故犯。”

又有僧問: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”州曰:“無”。僧云:“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狗子為什麼卻無?”州云:“為伊有業識在。”

禪宗離一切相對,所以六祖慧能傳法,人來說有,他即說無;人來說是,他即說非。

《入楞伽經》一開首便是大慧菩薩問一百零八句,這一百零八句都是相對法,釋迦不答,再舉許多相對法,問大慧,為甚麼你不更問這些,這便是用反詰來遮撥相對。閱讀全文

公案點密 (3) : 日面佛、月面佛

— 談錫永

馬祖患病,院主來問疾。馬祖云:“日面佛,月面佛。”

這則公案,評論的人甚多,或說是日面佛壽長,月面佛壽短;又或說如兩鏡照影,於中無有影像,種種說法都有道理。若按寧瑪派見地,則可說日面月面都只是任運圓成,都離作意,是故病與老死,都無可問,悉是離作意的任運。

%e5%85%ac%e6%a1%88%e9%bb%9e%e5%af%86-3閱讀全文

公案點密 (2) : 師姑原來是女人

— 談錫永

智通在歸宗座下參禪,一夜,忽然大叫:“我開悟了,我開悟了。”

翌日上堂,歸宗問:“昨夜是誰說開悟?”智通答道:“是我。”歸宗問他有何開悟,智通答言:“所悟不能說。”歸宗說道:“如來降世,為示教法,你的所悟總可方便一說。”

智通於是走在歸宗耳邊細說:“師姑原來是女人。”

這宗公案,智通實在開悟,你執“師姑”之名,實相則是“女人”,而且“原來”是女人。一切法原來實相,只是給眾生看成是名言現相。閱讀全文

公案點密 (1) : 世尊升座

— 談錫永

開場

禪宗公案本來只能悟入,多說一字,都是頭上安頭,然而逢場作戲,亦不妨插科打諢,雖嫌多事,料亦禪家所容。

開鑼!

第1案 世尊升座

《從容錄》舉:世尊一日昇座,文殊白槌雲:觀法王法如是。世尊便下座。

這則公案可說是禪宗第一公案,世尊即是禪王。本來世尊升座乃是閒事,文殊卻擂楗槌白眾,說“觀法王法如是”,他明明知道法王法即是無言,所以世尊非下座不可。

%e5%85%ac%e6%a1%88%e9%bb%9e%e5%af%86-1閱讀全文

《寶性論》五題

–談錫永

筆者在《寶性論新譯》(依藏文譯)中附有「寶性論五題」一篇,於《寶性論梵本新譯》則未附有,有梵本新譯的讀者希望我能將「五題」發表,因將此篇增補修訂,於此發表。原文亦曾收入《如來藏論集》中,讀者亦可據此增訂本以作參考。

2017年2月

小序

《寶性論》(Ratnagotravibhāga)為佛家重要論典。說如來藏(tathāgatagarbha),向來受漢藏各宗派佛學家重視。然而近三數十年,如來藏之說漸被忽略,有些學者竟視之為旁枝末流,斥為不成體系,如是即造成觀修大乘止觀的危機。蓋大乘止觀的觀修見地,實基於如來藏思想,漢土華嚴、天台、禪宗(甚至律宗);藏地甯瑪派(rNying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4 : 問答觀修道場及具體觀修

– 談錫永

第十一位問佛的菩薩是圓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十位。

圓覺菩薩是最後一位問佛的菩薩,所以便問及如何安居來修圓覺清淨境界,這即是如何結道場而修,以及道場的規制。此外,圓覺菩薩又問及,圓覺三種淨觀中,到底以何為首,這便是很具體的發問,堪作後人的規模。

佛答第一問道場,說得很具體──

若佛滅後,於法末時,眾生若具大乘佛性,虔信秘密大圓覺心,則當於伽藍(僧伽藍摩,saṃghārāma)安處徒眾。伽藍中須四事具足,飲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湯藥是為四事,在伽藍中,如佛前所說行觀修,若有事故,不能居伽藍共修,則可「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3 : 釋迦說法行

– 談錫永

釋迦說法行答普覺菩薩五問,依次如下──

第一,應求何等人。

釋迦云:所謂善知識,即是「正知見人」;所謂「正知見人」,即是「心不住相」;「不着聲聞緣覺境界」;「雖現塵勞,心恆清淨」;「示有諸過,讚歎梵行」;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」,如是五相。

於觀修時,能依圓覺的因地來作抉擇與決定,即是正知見。圓覺的因地,已見文殊師利菩薩所問。

無相、無作。若心依於相,便有依相而起的作意,此如心依於空相,觀修時便有證空的作意,一落作意,便終生不能遣除,因為所證所悟,都必落於相,所了所覺亦落於相,如是即無圓覺可言。所以善知識必須心不住相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2 : 普覺問法行

– 談錫永

第十位問佛的菩薩是普覺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九位。

上來釋迦答淨諸業障菩薩問,即是指出觀修者的禪病,所證、所悟、所了、所覺皆是禪病,所以普覺菩薩才會說:「大悲世尊!快說禪病,令諸大眾,得未曾有,心意蕩然,獲大安隱。」於是普覺菩薩便問,於末法時,眾生若求圓覺,應求何等人?依何等法?依何等行?除去何病?云何發心?一共是五個問題,都屬於法行,此中亦有次第。

求法先須依善知識,所以便問應求何等人。

求善知識即求其法,所以便問應求何等法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1 : 釋迦說開悟法性(二)

– 談錫永

說四相已,釋迦隨即開示,末法時即由不能了知四相而來,因為修行人不能成一切聖果,即使能得正法,既不得果,所以只能稱為正法末世。

為甚麼不能成一切聖果呢?因為修行人妄認四相之我相為湼槃相。下來即說我相不能解脫。

有我,即有我愛,亦愛湼槃,如是即以愛根為湼槃相。

有我,即有我憎,故憎生死,如是即執生死為真實,是即名不解脫。

四相之我,都有愛湼槃、憎生死的法執,因此須知「法不解脫」。釋迦說,未世眾生觀修菩提求成聖果,常常以自己的微細證悟為自清淨,於證,自計身心淨;於悟,自計我淨,前面已經說過,以所證所悟為我,於是一切業智猶如命根,所以我相的根本未盡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30 : 釋迦說開悟法性(一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淨諸業障所問,分四段文字而答。

第一段,說眾生迷悟於四相。四相者,即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(經文作「壽命」)。

眾生無始以來即執此四相,即如前經文所說,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。由是取五蘊妄相為我相;取生滅、輪迴為人相;取盛衰交替、哀樂相承、變異相續為眾生相;取命根不斷而住世為壽者相。此中壽者相已包括阿羅漢等行人,亦包括未究竟除我執的菩薩。

第二段,說迷悟於四相,即有種種迷悟。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9 : 淨諸業障問開悟法性

– 談錫永

第九位問佛的菩薩是淨諸業障,依問觀修道,則是第八位。上來七位問觀修的菩薩,所問的都是如何觀修圓覺,佛已依次第一 一答竟,至說二十五輪為止。現在淨諸業障菩薩問的依然是觀修,但卻轉入另一話題,問佛如何問悟法性。

上來只說覺性,現在卻說到法性,那麼二者又有何區別呢?

所謂覺性,即是覺的本質,當行者起本覺時,便是起了一個功能,覺知如來法身的境界。這境界有種種法異門:如來法身、如來藏(此二者都已包入五經題之內,見前「圓覺經說甚麼」一文。)還有,不二法門、深般若波羅蜜多、真如、實際、真實等等。一切境界都為本覺所覺知。所以本覺的性便即是覺性,這個性亦是覺的本體、本質。閱讀全文

談師閒談(十二) : 學佛何只精神修養

– 談錫永

談到無我,又談到心與境,也許有些讀者會以為學佛只是一種精神修養的手段。

不錯,學佛的確有精神修養的作用,但這卻並不是學佛的目的。如果光求精神修養,則信仰外教也可以有同樣的作用,甚至不談信仰,於世俗生活中,寫畫、讀詩、彈琴、聽歌,一樣可以達到修養精神的目的,是則又何必學佛。
學佛的目的,實在於離苦得樂。

釋迦認為,一切生命形態都有他們的苦,即使比人類層次更高的天人,也有怖畏輪迴、怖畏死亡之苦。至於人類本身,實在無非只是在苦中作樂,更不必談生命形態比人類要低的地獄眾生、餓鬼、畜生等等。閱讀全文

談上師書法作品

Master writing

信解清淨大平等性,依此决定無生,由是知一切法自性本性空,是為畢竟空,一切諸法於畢竟空中自顯現自解脫。

如是等持,無論動靜,於寂靜或妄現皆能離言說戲論而見。 故大圓滿道必離作意,亦必離作意始能生起本覺,覺等持境。

然若以本覺境為所緣,即入邪道。此際自然離能所,故無所得,無所証, 亦無所証相對之能証,唯說証境樂空雙運名如來藏。

佛說一切法實皆為如來藏之異門。

丙申榖雨
無畏金剛談錫永書

 

鈐印:

Stamp 1 佛像

stamp2 嶺南談氏(白文)… 閱讀全文

說《圓覺經》28 : 釋迦說二十五種修習方便(六)

– 談錫永

釋迦答辯音菩薩問,說二十五種觀修,現在說到最後一種,即是「圓修三種自性隨順」,亦即三觀齊修。

三觀齊修其實只是一修,因為一切法平等,所以修一法即是修一切法,上根利器不必追求多法,也不必將法異門逐門去理解,只入一門,若能究竟現證,便有 如同時現證一切法異門。六祖慧能不識字,不能讀經,所以對他來說,根本沒有許多法異門,當人來問法時,他卻有如熟讀經論,甚麼法異門都難他不倒,這便是他 通一法門便能貫通。

閱讀全文